关键词:远离天堂 天上人间 托德·海因斯
1957年的秋天,凯茜(朱丽安•摩尔 饰)与丈夫弗兰克(丹尼斯 •奎德 饰)生活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一个小镇上,他们的生活舒适平静,有两个
1957年的秋天,凯茜(朱丽安•摩尔 饰)与丈夫弗兰克(丹尼斯 •奎德 饰)生活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一个小镇上,他们的生活舒适平静,有两个不到十岁的孩子。他们一家吸引了很多人的羡慕。
令凯茜意想不到的是,她发现了自己的丈夫竟然与一名男人发生了关系,她感觉自己的世界将要沦陷了。她与教养甚好的黑人园丁雷蒙德(丹尼斯•海斯伯特 饰)交谈,雷蒙德的安慰让凯茜感觉到了鼓舞。但很快因为种族问题,众人开始用异样的眼光对待凯茜。
凯西与丈夫害怕流言蜚语,因此他们一直勉强维持着双方的关系,但各自心中都各有爱人……
《远离天堂/天上人间》下载观后评论:
“我没理由和你交朋友,你对我那么好,而我却投桃报李。考虑到一个人向另一个人伸出手,对他感兴趣,只是一瞬间就能透过表面,超越肤色,你觉得我们真的能看穿了这些东西的表面?就像超越落魄的儒雅,视为曾经沧桑的华殿。”本片的服饰精致到让人穿越回美国上世纪50年代。那时候的种族歧视和同性恋都是人们闭口不谈的话题,难得有一部电影把两者结合在一起放到这样宏大的背景去讨论是一个很好的立意。远离天堂,想起凯茜在火车站与雷蒙德的告别,那样的情谊在这种背景下是注定失败的。(ps:好喜欢Julianne Moore温柔古典的气质,让人觉得这个角色就像是为她量身打造的。)

这是对于五十年代美国无法碰触的婚外同性问题做复刻 展示了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表象和现实 海因斯考量了大量画作 将画面拍得浪漫典雅 他自信又情感充沛地使用色光营造情绪 这种不安和难堪的冲击色往往笼罩在丈夫的轮廓 而给妻子仍然是好莱坞的标准柔光 故事发展逐渐以单人镜头冷色光渲染妻子 以威尼斯的摄影奖开启了2000s 典型情节剧 配角功用在剧作上也很明显(还能顺带种族问题 海因斯对于女性视角以及女性主义立场有一种自觉的感知 剧作整体也达到了一种平衡 第一次觉得摩尔阿姨太讨喜了

海因斯的50年代复古美学原来从这部就已经形成,鲍威尔设计的服装真的件件精彩。50年代小镇人们的冷漠和自私,中产阶层生活的空洞真的描写的生动,各个主妇轮番开party,饭桌上旁敲侧击的谈论别人的性生活,画展上在背后议论一个“不该出现”的黑人,宁愿相信流言也不相信自己的妻子。能够真的敞开心扉的往往是外人,当你这么做以后,对方也就不是外人了。最后的车站送别好美,海因斯一定非常喜欢《相见恨晚》。黑人酒吧的共舞好温暖,画展一起讨论当代艺术也真的美(是我理想中的对话)。

8.2,复古精致,饱和色调的镜头与动人配乐就已梦回五十年代,落叶纷飞的秋季时分又徒增伤感与冷清。Todd Haynes太会拍女人,女性气质的那种楚楚动人的私密感细腻感在他古典意味浓烈的画面里展现得丝丝入扣,在这份凄楚的美背后则是暗涌着又克制着的情感。种族与性向于一个家庭的碰撞,禁忌于一个社会/时代的碰撞,终究他把离别写给遗憾和无奈,愈发伤感。不是远离天堂,是偏见仇恨刺破了幸福的表象,然后发现这人间本就不是天堂/摩尔阿姨润物细无声的表演,细致感人

服道化甚至打光都还原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好莱坞剧情片的质感,如果不是高清画质,真的会让人以为这是老片子。时代的悲剧,种族歧视、LGBT思想甚至还未萌芽、女性被永恒束缚的宿命,不足以致命,但足够压抑。比较遗憾的是每个主题都只是蜻蜓点水了一瞬,导演更着重于流言蜚语下家庭和个人的哀愁,而放弃了对社会和时代议题的探讨。凯茜和雷蒙德之间的刻画太浅,不明白怎么就情谊(意?)深厚了。凯茜和弗兰克,这对各怀心事的夫妻,最终他自由了她却没有。摩尔女士真美。

电影呈现的基调 居家环境 服饰我都好喜翻!同妻 种族歧视讲述的都不够深入不过点到为止也恰到好处比如?因为黑人小孩的跳入 泳池的白人迅速清场?黑人大哥在大街上拉住女主的手臂 马路对面瞬间就有白人呵斥?黑人大哥的女儿被白人小孩用石头砸中头末尾女主给黑人大哥送行后出来开车载着孩子去离婚的路上电影结束的也很舒服不脱离带水 不刻意煽情也是我喜爱这部电影的点试想如果女主黑人大哥都没有孩子Ending会不会停格在渐渐驶远的火车(女主跳上了火车)

导演利用经典好莱坞的电影技法还原了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时代背景和家庭环境,在秋风萧瑟的氛围下讲述了凯茜像秋叶般走向衰败的婚姻和情感。影片表面上讲的是黑人和同性话题,但实际上这两个问题是通过女性的情感牺牲来解决的,凯茜所面临和承受世俗偏见要大得多,而凯茜的选择离婚放手让同性恋丈夫重获爱的自由,凯茜的真情告白也让黑人雷蒙获得对生活的希望,本质上讲这是部女性电影,它呈现了女性复杂的内心,女性所做出的选择不仅拯救了自己也拯救了他人。
服装、造型、布景、色彩、配乐,都是美的享受,在我看来这个故事不是什么痛苦少妇和黑人园丁的出轨爱情,而是体会作为“异类”的感受,女主和丈夫在主流社会中本来如鱼得水,因为结识黑人而成为“异类”,两人一旦脱离“模范夫妻”的形象也会成为异类,丈夫害怕自己的“不伦”欲望被发现成为异类,园丁带女主到全是黑人的餐厅,让女主体会到了黑人在白人世界里的异类感,最后丈夫无法抗拒内心的欲望找到了爱情,而女主和园丁却只能在这个主流世界中离别。
托德海因斯镜头下的复古美学真是赏心悦目,人物的每一件套装、裙装、针织衫,甚至一根丝巾,都搭配得恰到好处,无论色彩还是质感都充分体现出那个年代那个阶级的美学特点。挺好的题材,叙述的节奏不紧不慢,完美中产家庭中不可调和之矛盾,关于对同性恋与黑人的歧视,以及人面对这种歧视的反应。朱丽安摩尔生着一张中产太太的脸。感觉有些地方背景音乐太喧宾夺主了。
标准流程化的黄金时代家庭情节剧。但显然海因斯过于沉溺于“营造” 对人物和情境的挖掘稍显心不在焉。这种“营造”不光是感官技术上的复刻 更是对真实情感的概念化泛写 仿佛提示牌一样时刻提醒观众“我们现在正在塑造什么情绪”。双面对比色打光确实令人惊艳 把人物的两面性和挣扎对立很好的视觉外化。配乐则太满到令人厌烦。另外 摩尔阿姨真是太美了。
4.5,尾巴有点没收好,可以在车站告别之后,摩尔的背影直接结束了。看似美好的生活,其实非常易毁,将同性与种族问题被装入一个家庭电影里面(种族问题的地方有点像《恐惧吞噬灵魂》),女性的视角非常柔和,画面复古又带有淡淡地忧伤,节奏也是如此,缓缓道来的感觉,不能怪导演之后能拍出《卡罗尔》,有几个转场方法算是亮点,朱丽安•摩尔太美了。
3.5。徹底的年代還原,風韻十足。女性、黑人、同志,邊緣群體齊聚一堂的古典情節敘事。五〇年代戰後美國典型模範家庭的生活風貌和社會之氣。夫人與園丁的搭肩動作前後呼應(總想到《查泰萊夫人的情人》中的夫人與守林人),Hello & Goodbye。夫人給先生送餐時,從家到公司,極度流暢的轉場。關於抽象畫作神性的有趣闡釋。
很稳的电影,2002年拍摄的关于1960年代的故事。同性恋、婚外恋、种族问题全部放在一个故事里,但是却没有那种因为要说很多而出现的急吼吼的感觉。女主的表演一如既往的在线,60年代的打扮也着实惊艳。说句题外话,在目前的环境中,我惊讶的发现,即便在2018年,仍然有人不能接受别人的生活方式,甚至会说出恶毒且愚蠢的话。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