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我的母亲 南尼·莫莱蒂
讲一个片场遇到瓶颈的导演,他一边要应对耍大牌的美国男演员,另一边还要面对疾病的母亲和青春期的女儿。第68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南尼·莫莱蒂
第
讲一个片场遇到瓶颈的导演,他一边要应对耍大牌的美国男演员,另一边还要面对疾病的母亲和青春期的女儿。
第68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南尼·莫莱蒂
第41届法国凯撒电影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第19届美国在线影评人协会奖最佳非英语片(提名)
《我的母亲》下载观后评论:
四星半。“妈妈,你在想什么?明天。”莫莱蒂的心理切片太精准了,稳到不能再稳。他电影中的结尾从来都不代表着结束,是阶段的归总,是新的起源,是所有未能和解的自我祷告。是所有挣扎的外化表现,是不堪的脆弱。母亲于她是精神上无法跨越的具象,梦与现实的叠化,对人物困境的雕琢正是来源于对“现状”止步于前的,扎实的剧作包裹着状态的重构,逐步推进达到一个可以濒临崩塌的峰值,随后,故事戛然而止。玛格丽塔对更年危机的演绎已经与整部电影浑然为一体,或许这就是游离与角色之外的演绎吧。感叹这才是应该有的传统故事片架构!没有一丝多余的戏剧桥段安排,相比之下同题材电影无论在剧作还是表演上都至少已经在创作高度上落后一截。同样的,这也是一部如梦惊醒般反应“滞后”的电影。

不论生活驶向何方,我们终将在某些阶段迈入现实的焦虑,浸入其中,难以挣脱!电影始终围绕一个中年女性的事业和生活展开,透过她的焦虑,以及压抑引发的种种现实幻像,将她带入一个难以挣脱的女性现实焦虑世界,并辐射到她身边的每一个群体,她患病将终的母亲,她凌碎的家庭,她荒芜的情感,她不顺的事业,更在她导演事业中集中刻画了另一位同样生活在事业衰败边缘的中年(或者临近老年)焦虑男演员!生活就是这样一幕幕进行时,它在永恒又现实的焦虑世界,不断引入每个人坠入其中!影像75分剧本85分导演80分表演85分创新80分打分81分内容系数0.8解不开的焦虑,挣不脱的现实,真实又无奈!

从任何角度来说,这部电影都是一个神迹,无论对于莫莱蒂,还是意大利,还是电影史,更重要的是,它告诉我们电影不仅没有死,而且在2010s完成了重生。低迷、分裂、暗流涌动的十年造就了几部惊人的宣言:《双峰:回归》、《神圣车行》、《托尼·厄德曼》、《某种女人》,以及《我的母亲》,“你们究竟在拍什么样电影?”莫莱蒂魔术般地把电影观和世界观融为一体,当主人公就是作者自己时,电影难道还能更真诚吗?而他自己则默默地站在主人公身后,姿态如此鲜明,而折射出的情感又如此多样。他已经把心交给了我们,也就放下了一切。

本来以为会延续对《儿子的房间》般的无感,却意外的喜欢。Moretti的音乐品味依旧契合我的口味,在叙事之外平添一份张力。喜欢里面的三个画面:1女主当着母亲的面把她的车子用力往墙上撞 2得知母亲危在旦夕后继续选择拍摄,在一场戏结束后一个人离开片场 3女儿同步接听电话以隐晦的画外音被通知外婆的去世(完全的调动观影者的经验/在场与不在场)影片里的每一个缓慢推进似不着痕迹的镜头都十分带动情绪,虽然这类镜头本就起推进情绪的作用,但在此处却像个巨大的吸盘,这是最适合Moretti电影的镜头使用,我爱!

很多描绘罗马风情的电影都有费里尼的痕迹,还有那种典型的费里尼式华丽的场面,比如《绝美之城》。但让我意外的是最像费里尼(印象里)的却是这部非常平淡的电影,这里没有尼诺层层环绕的舞曲,但每个人都进行着自己的舞蹈,拍自己的电影。导演毫无保留的把每个现时的,不和谐的影像完整的呈现出来,却获得了费里尼电影里才有的内在,飘忽不定的联系,获得超越寻常情感的细腻感受。建议二刷,因为导演真的毫无保留,从头到尾都是费里尼式的“狂欢”,每一秒都不忍心跳过的电影。

【A】强势如我,依然会在找不到陌生而熟悉的账单时泪流满面;温柔如我,依然会在你不顾安全时大发怒火;体面如我,依然会愿意静静地陪你,看着你,在医院里度过并不体面的一个夜晚,生活工作的种种压力让我喘不过气,与你漫长的告别亦残酷得让人窒息,一切都没有解决的方法,我依然只能用着糟糕的演员,而你依然会离我而去,在你离开的那一刻,我领悟到的才是生命的真谛,并学会用自己的方式去怀念你,我的母亲。

如果一开始因为无聊就放弃这部电影,我想我会失去这一辈子最想跟家人一起做的计划:读书和教书(家里的每一个成员,包括弟弟,妈妈,爸爸,外婆,每个人都有一个任务要教给大家,可以是分享,也可以是经验,而我,也要将我在大学,研究生,他们都没上过的学,一点一点分享给他们。)我感觉到,知识存放在我这里太狭窄了,当“文化”溢出去的时候,感觉就像是汽油,每个人都有了力量,家庭也可以变成军舰。
混沌焦灼的生活在不经意间会与情绪摩擦生火,满怀希望又满怀哀伤之时,那些角色和台词都不再具有社会意义,你所体会的是心最深刻最本初最痛彻心扉的呐喊与撕裂——为什么同样的话我说了这么多年?大家都认为我可以理解周遭发生的事去诠释现实,但我已经什么都无法理解了。不存在无烦躁的生活,爱情亲情工作身边的一切都不再得心应手,恰似早晨醒来水漫金山无从下手的破旧公寓,理还乱。
母亲在人世最后一段,女导演事业瓶颈,婚姻破裂。和母亲最后的这段相处,让她看到自己的固执紧绷,以及母亲的温暖柔软。情感表达隐忍克制,深刻真诚。阿莫多瓦在《痛苦与荣耀》里表现的一名导演的困境直接导向来自于导演本身的身体、情感及家庭状况,而这部更多从事业本身及家人来反映导演本人存在的问题,殊途同归。人生不易,对自己,对别人都尽量再克制,再温柔些吧。
为什么会这么好?为什么会这么好?为什么会这么好?生命将尽的“母亲”仿佛带着神谕,她穿着白色病服走上街去的那种disorientation(着魔?惊慌失措?),与其他段落一起构成意大利经典电影的合奏与返归,更引领着自己的儿女明白生死之真谛。水漫房间,传达出难得的“of divinity yet ordinary”感觉。我们还是要想着“明天”。
片头有一个走过影院门口排着的长队的一幕,遇见不同的自己。好像就预示着整部电影的基调。时空转换,虚实相生,如同意识流动。和很多拍电影情书的导演不一样,莫莱蒂“站在角色边上”就像片中导演一直说的那样,抽离出来去审视电影。电影能为我们做什么?能教会我们什么?是不是最终重要的仍然是走出电影,学会生活。(找不到账单那一瞬间的崩溃,感同身受。)
云淡风轻不加刻意雕琢的情感描绘,一种不愿过度亲近的疏离视角,但是在关键段落又通过配乐和镜头推移让观者暂时浸入达到共情,由此也呼应了影片中两个场景---医院与片场的并置,在片场导演视角的掌控以及医院的无所适从的对立也是导演自己的犹疑:我连自己都理解不了,又怎能通过创作达到真正的发声?
中年危机题材感不起兴趣。看这片就像欣赏描绘花纹样式的工艺画或十字绣,也许作品确实好,但是抱歉,没兴趣。另外吐槽一下:开场戏,女导演和摄影师争论到底要打人者的视角还是被打者的视角,我就纳闷了,作为导演,这都不能掌控还拍什么戏?后面一场,家里进水,不先想办法排水,直接垫报纸是什么鬼?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