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1950年巴西的里约热内卢,18岁的尤丽狄茜与20岁的吉达是一对形影不离的亲生姐妹,她们与保守的父母一同生活。虽然家风传统,姐妹俩却各自怀揣梦想:尤丽狄茜想做一名职业钢琴家,吉达渴望追寻真爱。在一次戏剧化的变故后,姐妹被迫分离,两人各自的梦想也因生活的无奈被搁置。即便如此,姐妹倆从未放弃找寻彼此的希望。
第72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 一种关注大奖卡里姆·埃诺兹 第91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五佳外语片 第35届美国独立精神奖最佳国际电影(提名)
《看不见的女人》下载观后评论:
伤心的是她们这么多年等待,毕竟落空了,里约的潮湿,空气中的荤腥,码头的日晒,是躁郁,是左支右绌,是心无所寄,和快乐是没有关系的,在线性的时间里,截取出的每一段都不快乐。似乎没有人受惩罚,仅仅是女儿扇了父亲一个耳光,质问他怎么可以隐瞒,仅仅认为小女儿的怀孕不体面,认为跟从水手私奔是不听话,就可以置女儿的性命于不顾,可共谋者又怎么去担责,姐妹俩沉默的母亲,怕被父亲赶出家门,夫权的威吓让她成为帮凶,还有姐姐的丈夫,只有寡言的性和小声的抗议,连最后一箱书信的秘密都差点让他给吞了。都是隐瞒,事实的爱的关键的部分,都被这群自私的家伙隐瞒了。家庭内部文化的沉疴已是如此不堪,奉献出里约再好的雨和再美的晴空,也不过是斑斑锈迹,令人心碎。我们要勇敢去表达爱,落后的文化中所拥护的对爱的克制,才是真的一派胡言。

充分展示了男权社会下,女性的生活不易。两姐妹的感情,独生子女很难体会,就算后半生都没有相见,思念也可以抚慰她们的心情吧。我想我看的,应该是剪切过得吧,所以有些部分不是衔接很好。在情感上两姐妹后期的感受不同。妹妹一直没收到回信,会伤心吧,感觉自己不属于原来的家庭了,不过她以为姐姐实现了去维也纳弹钢琴的理想,也会欣慰吧!姐姐一直寻找妹妹,不过找到时,却误以为妹妹已经去世,伤心到抑郁,烧了妹妹的衣服,也烧了钢琴,一直以来钢琴都是她的心理寄托,得知妹妹死后她的心也死了!由于封建守旧的思想,父母认为姐姐的婚姻生活是幸福体面的,不想私奔的妹妹的在家中,也不想她联系姐姐,导致了相互思念的姐妹俩下半生都没有再见面,生活在一个城市,却再也没有见过!

一部可以当作探究女性体验的范文电影来看,对父权社会的批判深刻且充满力度,情感克制层层铺垫,跨越六十多年的情感积淀,到最后真的很难不落泪。说它是“范文”没有任何贬义,剧情结构非常扎实,人物层次分明,两姐妹互为表里,各自的人生经历也在人生不同阶段互相补充:一个女性要独立生活有多么地难!在一个自身都不被看见的社会,追求爱和梦想有多么地奢侈,多么的勇敢!高潮段落妹妹质问仍不忘将责任推脱给死去妻子的父亲:是你杀死了吉尔达,是近期影视作品里难得不让人cringe的口号瞬间。不过,这电影更可怕的在最后,六十年后再见,年迈的妹妹看见姐姐的孙女,彼时妹妹儿孙满堂,过去仿如前世。这一辈子原来有那么多谎言我们不得不用时间包裹然后假装无事继续向前。

在妹妹的想象中,姐姐应该是在希腊结婚生子,拥有了梦想中理想的家庭;在姐姐的想象中,妹妹应该是成了钢琴家,每天给粉丝签名,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如果这些都是真的该有多好。姐姐既洒脱又坚强,始终笑着面对自己遭遇的一切,即使大着肚子被父亲赶出家门,也还是笑着活了下去。妹妹始终被父母掌控着,结婚,生子,被家庭束缚的她,始终无法安静的弹完一首曲子,唯一理解她的只有她自己的女儿,当她坐在钢琴前,摘下婚戒的那一刻,家庭的束缚已不复存在,她的梦想连同对姐姐的思念一起化身为一个个音符洒落在琴键上。当年逾花甲的妹妹终于看到姐姐寄来的信,一字一句的念出来的时候,此时此刻,相信没有哪个观众不会为这几十年的姐妹情所感动。

又是一部女性视角挣扎求索剧情片。姐妹深情,相思无忘的主线贯穿,个人成长,角色蜕变,时光流转都不及对方的名字和消息触动心弦。晦暗艰涩压制不住期望勇敢,距离落差无法阻隔爱与了解。男强女弱社会形态下女性成为玩具、辅助、影子,满屏溢出的荷尔蒙淹没轻盈灵动的琴音,家庭甚而不能容纳一个为爱痴狂的女子,即使带着还未降生的孩子。被一点点善意吸引,用点滴爱意浇灌,莫名就有了联系,这联系是生活的纤绳,是女人的羁绊。有些故事只有经过年轮发酵,历史滤淖,才有悠长的回味和余温,彼此看不见却交叉的情景在电影空间上演,姨侄跨越半生的会面是意念空间思绪碰撞的回响,看不见的女人却有着被铭记的一生,多少算圆满。

本片横跨数十年,记录下一对姐妹的人生片段,同一城市却不得相见,一位郁郁而终,一位在精神病院度过后半生,各种巧合下带来的人生无常,实在令人扼腕。至于电影名字《看不见的女人》,目的是展现女性的迷惘、挣扎,却被身边的男性视而不见?可是妹妹也去考音乐学院了呀,丈夫虽不情愿最后也妥协了;而姐姐当单亲妈妈还被赶出家门,只能说她命不好摊上个冷血老爸,世界上大部分父亲都不会这样对待女儿。至于姐妹俩为养育儿女付出的辛苦和牺牲,那是由女性温柔、细心的生理特质决定的,如果这方面也要杠一下的话,那干脆让男人来生孩子算了——失去前提的绝对公平,就是绝对偏颇。
“妹妹是全世界最好的钢琴家”姐妹俩终究是再也没有见上一面,姐姐在离家第五年的圣诞夜说过如果见到的是妹妹一定会紧紧抱住她,而片尾处已经年迈的妹妹见到姐姐的孙女误以为是姐姐的时候,第一反应也是紧紧抱住了她,她们的心一直是在一起的啊。互相寻找,互相努力,互相以为对方实现了梦想,互相小小的嗔怪对方怎么不来联系,互相渐行渐远,消失在彼此的世界。父亲、丈夫、男医生、男工友们明明说着有失偏颇的话却仍然理所当然的语气,甚至于母亲也认同妥协的态度,真的太无情了,平权之路走了这么久了仍然是道阻且长啊orz
男性是主导、第一性别,而女性则是相对于男性而存在的第二性别,是附庸。似乎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存在这样的状况。Guida逃离又回来,最后为了生存连自己的名字身份也失去了。Euridice带着音乐梦想嫁给了一个平庸的男人,在一次次令人作呕的性爱场面中完成了梦想的亵渎仪式。而母亲则作为毫无话语权的形象存在,半边乳房上缠绕的绷带更是剥夺了她仅剩的在生理上作为女性的权利。这就是大多数女性的一生。我们不停奋斗,不是为了要一切都和男性一样,只是为了拥有被尊重的权利和选择的自由。
太好看了~都想打六星了。虽然父母很懦弱,但是好在姐妹特别特别勇敢,在男权主义社会里依然坚持自我,?️绝望,却从来不妥协,努力的努力的活下去。最后姐姐看着妹妹的信那段,都快哭死我了???~我们会永远在一起的,爱,让我们永远在一起!我们从不曾分离!你们也许是社会上世界上看不见的女人,却永远是彼此也是自己心中强大的存在!!!ps巴西演员很好看,一个有点像绿娃,演技特别真实特别细腻~~~然后看了一眼两位演员各有另外一部电视剧,不得不感慨巴西的剧真长啊,都是170集?
一开头就被大自然动人的声音和美妙的画面吸引了。吉达(姐姐)的倔强,反抗,不服输。尤丽狄茜(妹妹)的顺从与保守。因为该死的男性她们不能相见,不一样的生活在她们面前展开,都成了彼此在苦难生活中的希望。有几处细节:1,开头姐妹的走丢。2,粗暴的性爱。3,妹妹的女儿说那是妈妈的梦想。妹妹面试弹钢琴时把戒指取下,妹妹烧掉了钢琴。4,姐姐孩子出生时眼神躲避着不敢看孩子。姐姐仿造爸爸签名,拒绝爸爸的要求把鞋子穿上,打死不回那个拒绝她的家,落魄时拒绝当妓女。
7分。心死了,哪怕就住在隔壁街,人也永远见不到了。上世纪中叶的巴西姐妹,阴错阳差,短暂的分离竟成为了永别。其实她们就在一个城市,但她们再也没有见过,哪怕非常思念对方。不仅是因为姐姐的假死,让妹妹放弃了寻找,更重要的是父权和夫权的从中作梗。电影里不仅有她们父亲的强势,也有妹妹丈夫的默默隐瞒,她们的母亲哪怕知道真相,也不敢告诉女儿。还有妹妹的梦想,那个打算一直坚持的钢琴梦,也被她丈夫打碎。充满遗憾的人生。结尾略仓促。画面色彩很漂亮。
姐姐爱上了一个渣男,孤身从希腊回来时挺着大肚子,父亲接受不了女儿私奔后独自大肚返来,把她赶出家门,并不允许女儿的妈妈告诉女儿情感极深的妹妹!两个至亲的胞姐妹一个以为妹妹钢琴出色去了维也纳,一个以为姐姐婚姻幸福远在希腊。可是怎么都联系不上。一直到妹妹年老在母亲的遗物中才发现了姐姐那时写了太多太多的给她……努力、克制的想做成史诗片章的《看不见的女人》,虽多处动人,但还是略显“不够”,老年的妹妹举手投足的瞬间,是整个戏的最华彩☕️
这真是一首写给女性的挽歌,但并非黑白色调而是绚烂夺目的,浓烈的色彩和构图焕发出一种古典美,当然还有勃勃的生机,电影的节奏和情绪的铺陈都非常好。两姐妹自成人之后就被男权深深压迫,被剥夺了梦想甚至是个人的存在,姐妹情成了彼此唯一的希望,相隔67年后散落在里约热内卢不同角落里的两只金耳坠才得以重聚。电影里有句话印象深刻,“这个家庭没有血缘关系,只有爱...”,弱小人物之间新建的情感纽带是电影除了控诉男权之外最温暖人心之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