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崔嵬 / 陈怀皑
编剧: 杨沫
主演: 谢芳 / 康泰 / 于洋 / 秦怡 / 于是之 / 更多...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1959
片长: 157分钟
又名: Song of Youth
IMDb链接: tt0053196
青春之歌的剧情简介 · · · · · ·
黑暗的年代,世道离乱,人的尊严和生命比纸还贱。拥有悲苦人生的中学生林道静(谢芳 饰)一度试图蹈海自杀,关键时刻却被来自北大的余永泽(于是之 饰)救下,从此她的人生有了曙光和转机。因不满校方对学生运动的态度,林愤而辞职,辗转来至北平见到了余永泽。几经周折与磨难,两个有情人终于走到一起。无奈随着局势的风云变幻和长时间近距离的相处,林和余二人的思想分歧越来越大,在一次集会上,林邂逅共产党人卢嘉川(康泰 饰),她从对方手中得到许多进步书籍,共产主义的先进思想也让她恍如大梦初醒一般,渐渐明了存在于世的意义,以及人生奋斗的方向。从此,林道静走上了一条极不平凡且充满危险和考验的革命之路……
本片根据杨沫的同名自传体长篇小说改编。
《青春之歌》下载观后评论:
十七年-三次发展-国营北影-四大帅-崔嵬:崔嵬以导演《青春之歌》《小兵张嘎》而闻名,他的艺术风格是“粗犷奔放、浓郁炽烈”。《青春之歌》根据杨沫同名自传体小说改编,影片以林道静的主观镜头为主,导演的原则是“一切让林道静听见,一切让林道静看见”。为此,影片反复插入林道静的特写镜头,透过她目光观察、判断并最终认同革命党人的道路,将她的成长历程、思想变化一步步呈现出来。影片在镜头的分切、衔接和场面调度上,都围绕着林道静这个主题人物展开,画面的剪接既严谨又生动。比如,卢嘉川就义时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在他的呼喊声中,画面转至林道静深夜在街头张贴标语,衔接得自然流畅。扮演林道静的演员谢芳首次亮相银幕,出色演绎了一个知识青年的心路历程。此后,她又出演《早春二月》《舞台节目》等影片,表演大方细致。

双重“情感结构”——“神话讲述的年代”:30年代日本侵华,九•一八事变直到一二•九学生运动;“讲述神话的年代”:1959建国十周年,“十七年文学”影片多次出现的国际歌真好听啊。共产党员大量仰拍镜头,卢嘉川赴死那一段形象非常高大,仰拍镜头中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女共产党员林红也是,被捕入狱后走向刑场那个段落《五月的鲜花》歌声后是悲怆的《国际歌》,大义凛然,英勇就义,可歌可泣。共产党员形象大量仰拍镜头和特写,“须仰视才见”女性命运(娜拉出走,逃脱又再次落网) 知识分子的改造,性/政治彼此缠绕,彼此置换。“你参加革命,是为了人民大众,还是为了摆脱你小资产阶级的无聊生活?”影片开篇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个体经历重重考验,最终认同于工农/人民群众,在结尾光荣入党,成功地被主流意识形态询唤为主体

拍的理想化了吗?现在看是的,可是过去看不是。如今谈理想,谈牺牲,谈追求,好像是在扯淡,是我们聪明了,还是内心不再纯净了?那个年代的青年有叛徒,有汉奸,但是也有一批可爱的理想主义者,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也正因为此,新中国才有这批人建立起来。谢芳演的一板一眼,貌似话剧感、脸谱化,可是我认为,那个时代的他们就是如此。林道静的成长与进步,是每一个受压迫者在迷茫中获得重生的过程,这是林道静的青春之歌,同时也是许许多多中国人觉悟的青春之歌。在狱中林红讲的那段故事,可歌可泣,一个理想主义者的从容与豁达,是那些苟且偷生者不理解的。有人信仰神,所以他认为生命可以永恒;在那个年代,信仰共产主义,所以这些可爱的人永恒了。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战无不胜的。

“人生的意义就是这样的吗?”嗯,这里现在(21C)的话,余先生的选择的意义也是有价值可言的。但是,你们那会儿的话,大概他那条路的价值远不如你要走的那条路(以革命事业为重,为革命事业奉献青春热血)的价值更显得宏大而崇高吧。林奶奶(或是杨奶奶?),你们的确是那个时代中的典型好人:天真善良,对艰难但伟大的事业有一腔热血。也正因为有你们的努力,我们新时代的青年人才会有这样的基底支撑和时代之声向你们回复:一切并非都是那么理想的崇高或纯洁的,离你们几十年后的中国不再是单色的大红了,而是缤纷的了,红色仍是基调,人们能够相对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发展之路。高低之分仍存,但每一个为自己的路而努力前行的人,都是有价值的。

我认为这部电影拍得非常好!充分体现了革命时期女性的觉醒,比当下所谓“女拳主义”不知高到哪里去。也许在艺术上达不到《小城之春》的高度,但在体量和现实价值上要比其高很多。艺术永远是为政治服务的,脱离了政治所谓“纯粹的艺术”是不存在的。一切想要和政治划清界限的想法都不过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行为艺术家们”哗众取宠的幻想罢了。本片在视听语言上和希区柯克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窗框形成的二次构图等,还有运动长镜头。就此而言,导演是具有丰富的创作想法的,而非“照本宣科”。老一辈艺术家果然骨子里就长着“意境”,电影中便自然流露出对意境的描摹与塑造:开头的海浪是典型的情景交融;监狱外的梅花又何尝不是寓情于景呢?

1.革命加恋爱的叙事模式,而其中的恋爱又是服务于革命的。2.从余永泽到卢嘉川到江华,林道静实现了成长,冲破封建家庭,抛弃小资情调,实现了真正的独立和自由,通过自己的执着对党的坚定,终于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3.林道静的内心是在不断成熟的,政治觉悟不断提高。她也曾迷茫无助最终变得坚定不移。4.电影语言上,十七年的视听语言无疑是幼稚而僵硬的,多是用叠印和划入划出转场,或是展现人物的想象。5.在意识形态上,无疑是为政党服务的,恰体现了阿尔都塞所指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6.为那个时代的青年学生学者的无畏勇敢热血和执着感动这种对国家民族社会的担当和使命单纯而炽热也许只属于那个时代了

回忆时各种意识流,特写加叠化,十七年电影时常用的创新手法在文革后电影语言现代化提出后堆砌式地使用。注重造型语言,开场巨浪是林道静内心撕扯的外化,遇上于永泽后,广阔大海有前途光明之意,二人腻歪的时候,海水抚脚丫有爱情的宽慰之意。选择或抛弃地主家的少爷,爱情的选择对应着革命立场的选择,与田汉的青年进行曲风云儿女等一样,伦理关系与政治关系捆绑,抛弃小家加入革命大家庭,也有此意。九一八合唱,镜头徐徐横移,中国画卷轴展开人物群像,有点儿民族化的意思。看书时脸部特写接开花,学的是普多夫金的《母亲》。整部电影看下来有点邪教宣传片的意思,和《仲夏夜惊魂》可以说是一虾两吃。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电影是经典???真是五十年代的电影风格,戏剧化表演和“亮相”、口号化的台词、不断卡顿的衔接。余永泽的汉奸扮相、侧面打光、夸张的语言眼神就让人不喜欢,林道静的亮闪闪的眼睛、演员们红唇红腮红衣服,我醉了!正反好坏明暗这么明显,林道静的艰难入党之路,经过了三个男人余永泽-卢嘉川-江华,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争取进步的入党积极分子的爱国青年-深入农民开展工作投身革命的坚定共产党员,从北戴河逃婚-北平同居-变心加入卢嘉川爱国活动-被救回乡下教书秘密活动-再回北平被捕。另:琼花参加革命成为战士多么可信,林道静一路没做啥还高喊主义就多么让人看不懂。
与原著还挺符合的,饰演各种角色的老师们也都很有代入感,其中一句话感触很深:“什么?难道宣传爱国也有错吗?”其实同样的,这也可以和当今时代结合起来,现在人们思想越来越复杂,不同的思想交流碰撞,总是人数多的才有话语权,有些时候,掌握着真相的却无法开口,更无人信服,也被认为是一种错误,挺可悲的。当然,林老师对待革命很认真,可是对待感情似乎太过儿戏,也许观点思想不同可以交流,但没有必要必须放弃。而且,可以看出时代的碰撞,先生们有的认为女性要持家,观点较为保守,有的是平权主义绅士,尊重女性,认为女性也可以撑起一片天。
初中时看的《青春之歌》对我影响很大,写过一个剧本借用过它的人物成长模式。我觉得在“十七年电影”里,《青春之歌》的艺术成就是比较高的,比《冰山上的来客》、《董存瑞》都要好太多。《青春之歌》在剧作、视听、调度、剪辑、表演都比较成熟,而且具有一定的民族风格。这都是难能可贵的。可以看到的是,有许多拍摄游行的镜头,从个人小全景通过摇臂带到大全景,似乎有《乱世佳人》的影子。影片里有许多戏曲化的运用,也可以被看作是本国民族电影的一种尝试。不过话说回来,在个人命运的海洋里,其实余永泽(张中行)未必不如江华(马建民)。
当代小说课作业。老师建议开二倍速噗噗?我开始明白为什么老师说,他还挺喜欢这个时期的电影和文学了。就是那种现在的人心里动一下念头都要脸红要自嘲的正派到让人生疑的爱国热情,那时的人可以真挚地无心理负担地说出来。评论区好多都在嫌弃它的主旋律题材,但没在那个时代生活过,用现代人的体验评价过来人的情怀,这不是个具备道德的影迷该干的吧。有时候还是要留意自己是不是被“洗脑”这个概念洗脑了。“我想念我在北平积极的朋友们了。”
十七年电影。政治说教色彩浓厚,电影成了政治的附庸。人物脸谱化是最大的问题,林道静看了几本苏联小说就认为自己是马克思的门徒了,这像是传销一样,她是否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内涵呢;她未和家人商量就投入革命事业,是否考虑过家人的性命呢;地主有电影中这么愚蠢不饶人吗?为什么人物变成了一个个政治符号?林红和她丈夫更像真正的革命者,高级知识分子所拥有的理智让他们投身拯救人民的事业中,真正的革命者是理智的。
这个时代仍然在沿用的一种女性人物设定方式,假面独立。女主角在影片之中迅速成长为一个革命女青年,在与男性的相处关系上貌似实现了敢爱敢恨敢离开的自由,然而每一次行动发生改变都是非自发行为,都是在别人的要求和提醒之下,她始终是一个求助者的形象,求助于男性,求助于组织,求助于党,从而获得者成长与自由。所以是一个伪命题。但是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与共有意识下,确实可能会给更为怯弱的女性以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