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将军号 巴斯特·基顿 克莱德·布鲁克曼
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约翰尼·格雷因只被委为火车司机,女友和家人都骂他是胆小鬼。北方联军将“将军号” 连同约翰尼的心上人一起劫走。作为“将军号”司机的约翰尼·格雷,
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约翰尼·格雷因只被委为火车司机,女友和家人都骂他是胆小鬼。北方联军将“将军号” 连同约翰尼的心上人一起劫走。作为“将军号”司机的约翰尼·格雷,不但要抢回心爱的火车,更要夺回心爱女人的心……为了抢回他那两项“最爱”,约翰尼不惜铤而走险,深入敌后,驾驶火车救出佳人,并把追逐他们的火车“得克萨斯”号诱到洛克河一座木桥上,使其堕入河中。还助南军战事一臂之力。《将军号》下载观后评论: 本片至今都被许多影迷称为经典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那些超越时代的技术与叙事, 更是因为对基顿所塑造的那个忧郁又可爱的角色的喜爱,还有因为被基顿本人对于电影的热爱与投入感动。结尾Johnnie穿上了那件崭新军装时的惊喜与骄傲的神情让我觉得又好笑又心酸,渺小的Johnnie终于得到了军官的认可,可同样矮小又勇敢的基顿却没能够得到当时人们的认可,并还因此走向了人生的低谷... 基顿没有去迎合大众的口味,但这并不代表他是为了自己去制作电影,相反他是非常努力的想为人们带去更真实的快乐。他突破了当时棍棒喜剧的局限性,不去用特效作假,全片也没有低俗的笑话,没有刻意地贬低任何角色,基顿真诚地、富有想象力地去展现着自己丰富的幽默感,不仅是对自己作品的尊重更是对他人的尊重。这样的艺术家怎么可以不被人们所认识!TAT
拍火车戏的电影很少,原因只有一个:难拍。因为火车戏场景单一,调度难以出新,很多场面只能借助全景镜头来展现,最难的一点:实景难拍,CG费钱。现在是8012年的最后一天,92年前,有个叫巴斯特基顿的人,用他那上蹿下跳的灵活身体,完成了一连串的高难度动作;用他那匪夷所思的创意,完成了火车追逐的可能性;用他那流畅对账的剪辑,完成了惊险与完整的交相呼应。很多电影不是说年代久远就不合时宜,它具有穿越时代的能量和能力,我觉得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实拍:技术的限制使得老前辈们花更多的功夫去创新,现在的创新不需要花那么大力气,因为直接用CG做出来就行,但真与假那交汇的一刹那,影片的整体感就要打一点折扣。比如01版的笑傲江湖和于正版的笑傲江湖,光从背景来看,就让人觉得假,因为颜色太艳丽了,随便一个去过景点的人都知道
太可爱了喔!!!感受得出来是个充满灵气的人,构思和表演都灵巧极了。一秒钟也不能落下,全程带笑看完,喜欢喜欢。没有想到基顿长得如此秀气哈哈哈,somehow颇有伍迪艾伦的感觉,自导自演,很多巧思,可爱来自于他们的独特。真是无所不能的男人hhh也挺个人英雄主义的吧,不过in a cute way. 音乐和动作配合得这样好喔,主题旋律分明,细节都很调皮嘛。给反派的音乐明显浑浊很多,给到基顿就变得纤细(他的眼睛真的好漂亮)。原来火车有这么多玩法,bon。树梢挂帽太可爱啦!桌子底下的圆孔世界,手绘闪电,太可爱了不行了不行了。唯一那个的就是,把女人刻画得像个傻子,还有有时候感觉是刻意讨好(虽然可能,大部分时候就是刻意讨好。哎但还是,take time and have fun watching!
往车上扔柴火那段真的很好笑哈哈 固定镜头为主 移动跟拍为辅 对于人物性格的描写很到位 各种景别的出现并不显得杂乱 反而在构建时空环境上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第一个能想出来这些桥段的人 才是大师 追逐戏的远全景作用和场面调度 平行剪辑的运用 正反打带来的真实感和紧迫感 马场构图和群戏场面调度有一段是远景展示完后又紧接着一段稍近的全景进行细节展示 巴斯特基顿在那个时候已经明白特写镜头对于具体人物动作和形态表现的重要性最后大桥的镜头影史经典 基顿的电影好贵演员好辛苦 扔剑的小幽默 哈哈哈 类型片大集锦 解构英雄主义
看过第一部基顿的电影,没有太大的触动,有失望感,并不是黑白默片的缘故。片中确实有一些天才般的喜剧设计,如坐在火车轮之间的横梁上然后火车开动,或者是火车上不听使唤的炮弹,可是电影整体却不能带来一种力量,或者说不能带来一种认同感,对于这种独特的默片喜剧的认同感。相比之下,这部电影只是有点小聪明,可是远远不如同时代的卓别林天才版的伟大。另外,影片的背景音乐与画面几乎不符是一大缺陷,同样是默片,卓别林画面与背景音乐的组合极为到位,而《将军号》却把画面和钢琴的背景音乐几乎割裂开来,当然这有技术的原因。
南军视角的美国内战,以一个火车被窃作为切入点,以小人物的英雄梦作为推动,基顿脸上特殊的冷静产生了极为丰满的笑点排布。整体叙事结构上呈现出对称,以救下未婚妻为对称点,前后追逐方向和目的相互倒置,两方行为的相互转换成为笑点的密集区。瞠目结舌的真实火车爆炸场景,注定了基顿这样的极端梦幻制造者会被好莱坞所抛弃,这样的想象力和奢华的场景就是那个年代高歌猛进的美国社会的缩影。画面节奏轻快而不混乱,镜头繁多景别多样,却不显得杂乱无章,按部就班在一步步创造节奏,这种节奏成为笑点的最大烘托。
影片拍摄于1927年,但精彩的场景设计却超越了时间的限制。尤其是片中火车翻下山的镜头仅仅用了6周的拍摄时间,可说是即兴创作完成,更加令人称奇的是那些复杂的搏命杂耍戏。铁轨之上,两列火车利用各种技巧展开围追堵截,铁轨上到处设置的路障,搏命的追击,影片虽然没有现代大片的精彩渲染,但是可能一根稻草、水坑都可能导致翻车的后果,就是这种简单现实的剧情设计,让观众更加信服,从心理上和主人公一起经历惊险的生死考验。转自百度
看完后我明白了为什么这部片会在当时扑街,一方面经费烧的太狠。搞笑片段太少,和《福尔摩斯二世》相比显得缺少一气呵成的惊艳感。另一方面是美国政治原因。更多是因为这片的历史意义较大才引起了后人的重视。可以说成也《将军号》败也《将军号》,此片之后基顿就销声匿迹了,看在基顿如此卖力玩命演出的份上,我还是愿意给5星。他对后世的喜剧动作片影响实在太大。
极其优秀的默片,我简直无法想象那些动作戏和各种火车上打斗的镜头是怎么拍出来的,说实话现在用CG和各种特效都未必能拍出来那种效果,节奏也堪称完美,全片诙谐的比肩卓别林。超出同时代太多。我个人最爱的两个镜头,一是火车掉进河里,二是男主躲在桌下,通过桌布的烟烫的小孔看见女孩,那个镜头太美了,看到的一瞬间我第一反应是水中月镜中花。
精致巧妙的古典叙事结构,女友分离—驾驶火车追敌—抱得美人归—驾驶火车逃跑,剧情流畅一气呵成,追和逃以同样的结构和截然相反的主被动关系展开惊心动魄又滑稽可笑的故事,冷面笑匠充分利用各种物体制造喜剧效果,任何东西在他的手中都成为有趣的道具,并与剧情的推进相融合,成为基顿喜剧片最大的特点;单是看喜剧水平,基顿和卓别林难分高低。
大片,真的是顶级的大片。哪怕是以快一百年后的眼光来看这片也相当有趣。现在几乎所有好莱坞商业大片都有这部的一些影子,可见其影响之深远。两场来回的火车追逐戏真是好看的要死,基顿以一种超越时代的眼光来设计镜头剪切和动作创意,再加上那个年代拍摄条件之匮乏,所以在观看过程中除了大呼有趣外还带着一种对早期电影人由心而发的敬佩与感动。
如果,如果,演员本人有电影中的角色那么风光就好了。据说电影当年票房惨败,直到29年后才重映大红,可是演员已经老了。当他在1965年受邀威尼斯电影节时,他眼里含着泪水,说“这是我第一次受邀参加电影节,希望不是最后一次”,多坎坷的职业生涯啊!然而不幸的是,三个月后他就去世了…愿人们多一些理解,给那些热爱艺术的人。
看到后面居然有大场面把我惊呆了。那么多在火车上的戏,为了一种喜剧效果还要弄得很巧妙,所以拍摄难度肯定很大。剧情的价值观现在来看也许有些问题,不是军人女友就不喜欢,所以喜欢的是那种军人头衔带给自己的面子。越看越觉得成龙大哥和buster的风格是一样的,buster真的应该算影史上最重要的人之一。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