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第二幕 昆汀·杜皮约
型男大卫受够了痴女芙伦丝的疯狂纠缠,决定带上哥儿们威利共赴饭局,好把这个烂桃花甩锅给他。没想到,这个看似老套的爱情喜剧很快就画风丕变,在演员凸槌之后,摇身变成不
型男大卫受够了痴女芙伦丝的疯狂纠缠,决定带上哥儿们威利共赴饭局,好把这个烂桃花甩锅给他。没想到,这个看似老套的爱情喜剧很快就画风丕变,在演员凸槌之后,摇身变成不断电的拍戏直播秀。演员们一面斗嘴怒喊不录了不录了,一面还是硬着头皮把戏演下去,直到一名紧张到皮皮挫的临演,把所有人逼往崩溃边缘⋯⋯
《第二幕》下载观后评论:
杜皮约再创高峰。这次不玩弄打碎镜头逻辑的拼贴游戏,专注于表演这一由演员自身生产的概念,一项最接近“真实”本源的生成机制,具有比视听媒体的欺骗性更为深刻的虚假性;
镜头之外是否仍在继续表演?或者说,是我们在无尽的隐形摄像头下进行永不停歇的表演?一如模拟人生的三维游戏,一个属于当代的沉浸式电子游戏人生。
这样来看,本片有关“空气摄影机”和AI数据塑造真实性的思辩命题无缝联通《法兰西》《野兽》所触及的真假领域,那种在下意识的恍然中被错认成真情的、又在别扭违和中触碰到真实之镂空模样的恶心感,使得虚假性像溅射的呕吐物般洒落到所有时刻。
正如蕾雅那张秒切哭泣状态(或是瞬时惊恐发作)的脸庞,我们总是难以识别她面部表情到底由何生成又为何反应,因为AI塑造了平均庸常的表面象征,而此象征又使表演重塑她肉身

老戏骨对待电影懈怠的态度,小心谨慎生怕被cancel的年轻演员,本应带来正向引导的发声变成了矫枉过正的政治正确,以AI算法精确匹配的批量剧本,分不清剧情和现实的观众,影视行业迈向不知通往何处的第二幕,可所有人好像都相信这是在进步,最好笑的是看了些letterboxd上的评论,一群顺直激进人士,因为电影里出现的本意为反讽的恐跨恐同性别主义笑话,为我们抱不平骂导演,实在是很抽象。不如再虚无点,全球都在沉没的时候,为了要不要养狗跟伴侣争吵比为了政治立场争吵更有意义,电影有意思就是因为它没啥用,就算是反战电影拍出来也不过是为了赚钱的自我感动,演员还是继续为了几件破衣服和首饰背烂台词在电影里脱光衣服演戏吧,我想知道David硬把Florence塞给Willy之后发生了什么。

轻松愉快的讽刺小品,大咖 元电影的要素加入,简直是量身定制的电影节开幕片。影片看似轻巧,实则蕴含精妙的戏剧结构,四位主演两两分组,虚实交叠,人物关系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而篇幅不多的餐厅老板才是戏眼,首尾呼应,贯穿整出戏,构建起“第一幕”和“第二幕”的连接。戏中戏拍摄结束,“第一幕”收场,影调随着夜晚的降临逐渐转变,角色们的讨论话题愈加严肃,最终以悲剧结束,导演的这种处理手法为影片增添了不一样的色彩。整部电影并不只是戏谑和插科打诨,而是以精湛的叙事手法为基础,蕴藏较为深刻的哲学探讨,并在结尾处以一种意外、严肃且悲怆的独特方式打破虚实边界,是一部有趣又有艺术性的电影。4.5/5。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无果。问题开路是最开始呈现的疑问状态,在时而激烈、时而缓和的对答中将疑问抛向给另一个问题,循环反复又无解。边走边拍,选取其中剧作部分,又保留本我部分,从虚构到真实。AI解答、没有结论其实也就是这个世界正面临着沉没的困扰,但扣工资这个实在不能接受。
梦醒时分,滑轨在跳跃。杜皮约爱好捣鼓现实与虚构交织,舞台是真实的,生活是幻想的,但最后似乎又不是很明确、模糊不清地落在了“现实就是现实,虚构就是虚构”上。算了,每个人的第二幕都是不可见光,即使是一条筋、最浅显、能看到表态的,也有脆弱一面,或是保护自己的阴暗面。

开头荒诞的剧情对话加上长镜头,我就这样落入陷阱,导演就这样把我给蹂躏了。戏中戏中戏中戏,每一层都会重塑人物关系,人物的观点理念也随着层次变化立刻发生转变,内核的现实虚幻像像洋葱一样被慢慢剖开,杜皮约能把现实主义玩得这么荒诞又耐人寻味,真开眼了。主角每一层次的没场戏都是主角,配角不管虚拟现实也都是小人物,就连话语权都没有,只有等待那一声沉默的爆发,换来另一场悲鸣。AI导演和编剧,一切都是那么可笑却可悲。长镜头推轨空镜,将摄影机向下倾斜,近千米的推轨,将最后一层那虚构的现实娓娓道来。轨道舒长无尽,你说电影的未来会抵达何处呢?

“现实就是现实”。像是一部更具象也更聚焦当下的简装版《神圣车行》,日益下沉的时代,议题交锋愈发敏感,AI和大数据算法侵入每个角落,我们的生活也没有变得更好,在这种语境内,好莱坞白左的产品还有意义吗?或者说电影还有意义吗?对于这个问题,杜皮约用最后那个注视摄影机轨道本身的长镜头,呼唤电影诞生之初影像本身的魔法。而在外部,本片被选为今年的戛纳开幕片是对电影本体的补完,如宣言般呐喊,“第二幕结束了,接下来的第三幕将是由人类创造的最新作品,电影依旧活着”

嵌套戏中戏。杜皮约这次的电影又不一样了。演员在真实的自己和表演中来回穿插,还加入了AI导演的元素,电影快结束了才知道所谓“真实的自己”也是计划好的表演的一部分。杀青后才是演员真实的自己,这部分很有意思。不管是造型的改变还是人物性格与三观的变化,有些惊喜。在完成对电影的调侃和对演员真实性的触碰之后,画面里出现了长达一分多钟的一直延伸的摄影机轨道。这部分没太看懂,也不想深究了,前面还是颇有趣味的。对电影政治正确那块还挺敢说的。
很有意思地和片名对照的,杜皮约的戏剧结构中顺滑地隐藏了幕与幕(场与场)间的转换。某些部分给人“颠簸”的感受(而非震荡/转折)。让我想起大二戏剧课初次回课,几乎每个人都受到“幕间切换不够聪明”的评价(可见它很难)。流动与停滞、啰嗦和沉默的配比似乎也很巧妙。不过这是其唯一的优点了,对它真正想抵达的话题和最核心的喜剧部分,似乎完成得非常无聊,浅薄而且老生常谈,也许不如短视频?我不知道。不过演员(而非表演)又是极好的。
优点:独特的叙事手法和视觉风格:导演通过两个超长的长镜头,将现实与虚幻巧妙地交织在一起,让观众仿佛置身于舞台之上,感受到夸张而真实的演员表演,从而意识到这是一部关于“关于电影的电影”。这种独特的叙事手法和视觉风格为电影增添了不少艺术价值。缺点:故事结构问题:一些评论指出,电影在接近最后的转折时开始疲软,表明导演可能厌倦了他的题材,还没完成就已经心生倦意。这导致电影的故事结构显得有些粗糙,未能达到观众的期望。
如果说单独把戏剧里的第二幕拎出来,是对三幕剧本身开端、大情节点、结尾的叙事结构的反抗,但其实本身这种设置又如电影中所示AI味浓厚,一种程式化的反叛。但是还是能从人物的不断行走、对话的间隙里捕捉到电影想要留存的,一种真实与虚构全然的互相颠倒和侵占。结尾漫长的推轨镜头的倒退是火车进站的反面,一种将观众从虚构中拉离的真实,而非将幻像伪装成现实。杜皮约真的很喜欢玩些这些有的没的…大概是一种无伤大雅的狡黠。
还是在现实与虚构的夹缝里不断打破和重建的杜皮约。不过就这个文本来说,中途的确有一种分不清是ai还是真人的错乱感,究竟是ai在模仿杜皮约,还是杜皮约在模仿ai?不禁产生这种荒谬的疑问。戏中的拍摄证明着“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而这与ai的卡bug又产生共语。现实与虚构颠倒,却收束于同一结果,那杜皮约与ai也是颠倒的吗?有点好奇杜皮约的真实态度。
超越第四面墙的牢骚和抱怨成了电影之外的“第二幕”,杜皮约今年先用达利整完活之后又跳出第四面墙直接向观众报复演艺圈,各种冒犯各种diss,作为戛纳的开胃前菜也是吊足了观众胃口,从最开始的奈飞大标出场就开始没正形,最后开启电影厨子还是嗝屁了,AI导演,片酬风波,gaygay相恋...就很讽刺(ps.蕾老师依旧美艳,但是今年两部作品剧本质量真不高啊)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