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诗人英格褒·巴赫曼与瑞士文豪马克斯·弗里施坠入爱河而又分手,为情所伤的她开启了前往沙漠的避世之旅。本片通过对巴赫曼与弗里施、德国作曲家汉斯·亨策、奥地利剧作家阿道夫·欧佩尔之间故事的交叉叙述,刻画了这位诗人从“为情所伤”到“追求意志独立”的女性自我觉醒过程。曾以《德国姐妹》拿下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导演玛加蕾特·冯·特罗塔再次凭借其对女性人物细致入微的体察,展现了巴赫曼在公共光环背后更为真实多元的形象。入围2023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第7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熊奖(提名)玛加蕾特·冯·特罗塔
《巴赫曼:沙漠之旅》下载观后评论:
暴得大名不详——文学家获得「文学奖」勋章看似高大尚,实则细想想有些《桃色交易》也真是不值当。不难看出,无产阶级领导的妇女解放运动被离异而失意的激进左翼社会活动家《丧失名誉的卡塔琳娜·布鲁姆》极力阻挠:一方面,作为一个主动提出「离婚」请求——主动选择从无产阶级队伍里分离出去的劳动妇女,爱好诗歌且爱慕虚荣(小资化)的西德文艺女青年被外表英俊的军工复合体代表「色诱」争取到了资产阶级阵营,宛如《夜幕将至》背景下被「洗头妹」喊去洗头的「黑煤」打工仔;另一方面,作为一个主动要求进步的进步青年,女主「误读马克思文本」被马克思原教旨主义信徒(念的经文、唱的戏文、写的檄文、编的新闻、拍的人文)道德绑架。说到底《她们》是从灵魂深处追求戏剧性冲突、无解性难题和悲情性享乐「从根本上不热爱和平、自由和喜乐」的一群人。

#BJIFF2023&电影资料馆 “婚姻制度不适合有工作、有思想、有主见的女性”,此句一出,现场响起点点掌声。将过去与当下用平行蒙太奇交织在一起,沙漠之旅,其实就是回溯不幸感情的历程。开头便是超现实段落,女性在黑暗中接起电话,电话那头响起的却是男性的冷笑。“每个人都喜欢你,是不是因为你打扮得像个明星”之类的话语无任何戏剧化的冲突,却又有刀刃的锋芒,揭示了男权社会无意识的对女性的压迫。女性需要通过写作,重新夺得主动权与话语权,第一要务是打破男权社会对女性的约束,像《小城之春》中的周玉纹与《她》中的米歇尔那样,夺回对性的掌控。烧掉日记,同时也是烧掉男性对女性的审视,男性缺少女性作为对象,便丧失了写作的动力。对话多以正反打为主,有几处镜头缓缓拉进深入人物内心,结尾打破第四堵墙,给予女性以力量。

三星半,中规中矩的叙事和剪辑,刻意模糊了时间和空间的缝隙,加上一些文学引文以保证传记特色。服装的转换让人流连于花团锦簇的表象(容易分散我对其语言本身的注意力),不过Bachmann最终还是回归了纯粹的身体。很可惜,并没有真正表现她在性爱之外的生活与其创作之间的联系,可以说是本末倒置。历史话语的缺乏就更不用说了,对观影门槛还是有所要求。光展示和Frisch的故事似乎是为了戏剧冲突,但其他的(不入流但47社?)作家并没有姓名,感觉到了一些Hierachie。有些德式幽默非常有趣,比如巴黎的朋友在得知Bachmann恋情的时候,吐槽Frisch是Don Juan和Biedermann(跟作品互文),比如4P的时候关上房门正好是4号房。但这些Witze仅仅是调味料,由于频次过于偶发而显得尤为珍贵。

女人最自由的时候,总是在路上。/ hkiff遗珠,在雨后泛起丝丝凉意的北京夜晚拾起。当巴赫曼道出「婚姻制度不适合有工作、有思想、有主见的女性」,大家不由自主地鼓起了掌,似乎没有辜负这般令人清醒的天气。而更私人也更强烈的部分,则是巴赫曼烧掉弗里施的日记——以及当面对质时所说的「作家应该以语言取胜,而不是窃取他人的故事」,并怒吼男人「吸血鬼」。作为常被男性肆无忌惮挪用idea、编作素材的18线作者,对此深有同感。尤其当两人处于同一领域甚至存在某种竞争关系(哪怕是想象的),世俗社会中的弱势方就会被强势方轻而易举地吃干抹净、精神肉体多重剥削至体无完肤。打字机噪音想起阿克曼的《提行李箱的人》,《一间自己的房间》可能是女性创作者的永恒命题。好在巴赫曼拥有「我的城市」以喘息,即便是片刻的。#bjiff

为睿智又神秘的Bachmann深深吸引,传奇一般的女作家,她的生活、她的经历是什么样的,她如何创作?影片的镜头、场景切换在我看来略显老派,但确实只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导演,才能把上世纪欧洲的风貌描画得如此美丽。我对影片中恋爱和自我的感受可以用Bachmann在片中说的一句话概括————“法西斯主义是男女关系中的第一步。”两人恋爱没什么看头,吵架才引人思考。争吵的对话写得很精彩,暴露出两人创作理念的不同,Max接近她哪里是一无所求,在和Bachmann相处的过程中他不断记着笔记,他窃取天才的生活来进行自己的创作,并称自己所写是“真实”。他嫉妒、他害怕被蔑视、不愿作附庸,只能物理性地捂住她的嘴,用“爱”禁锢她、逼迫她为自己让步。他的歇斯底里也可以看作是男性在感受到来自女性威胁的一种失控、脱轨感。

首先,不赞同简介里的“致命结局”,和前面的叙述连在一起好像在暗示巴赫曼的死是为情所困的自杀。事实绝非如此。说回电影,不常看传记片,会觉得没有很多设计的镜头语言有些单调、老派,双线并行的叙事结构在前半部分造成了一定的困扰(之间关联性不强)。Bachmann是我最喜爱的德国女作家,影片展现了她的魅力与风采,她的文字是流淌而出的,极具灵性和浑然天成之感。而Frisch更具建筑师的风格,从他出版的Tagesbuch中发现,他的写作像是把素材、细节、片段搭建成型。二人的性格差异亦是写作风格的差异。Bachmann是诗句般的谜团。她在探究法西斯主义的起源时将其追溯到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之间的关系。Frish依旧期待一个宜室宜家的女性,而Bachmann注定是文学的精灵,“有工作、思想的女性不适合结婚”。

3.5 本片是冯·特洛塔擅长的影片类型:女性传记片。从《汉娜·阿伦特》开始,关注到这位杰出的德国女导演,她镜头里的女性,均为独立个体,有能动性主张,在某个领域内拥有建树。总归来说,本片并无超出惊艳的部分:双线叙事,两个时空,不同状态下的巴赫曼,进行对照。一条是追求自我、满足内心欲望,与年轻双性恋学生同行“沙漠之旅”的巴赫曼;另一条,是昔日巴赫曼,与另一位男作家,相对传统的恋爱婚姻。婚后,男作家嫉妒她的才华与人脉关系,因自己得不到关注而暗戳戳红眼,“规训”巴赫曼回归厨房——二人在感情处理上,冷静、克制,也尽心尽力;但太过强大的女性,终究也必然要走出家庭。于是,有了“沙漠之旅”的展开。在夫妻两性关系,因一方发展好,而出现不同频的女性,文化历史上偶有见到。如:另一部出色女性传记片——《莫娣》。
1.非常震撼,第一次在大银幕看到赤裸无码的4p,为自己囚禁在一种“健康”观影方式,并早已习以为常时而感到可悲;2.她身边所有的男性都恭维她、赞赏她,并且她心安理得地接受他们将自己降格、呼唤为“小姑娘”、“小公主”,这是否也是一种被营造的假象?毕竟演讲里的受众大多时候为男性,女性几乎隐退了;3.她所有的反抗,似乎只是有在自身利益受到侵犯(诸如无法写作)时才会爆发,时刻忍耐着那样一个男人,这很不女性;4.而这个脆弱的男性对象所表现的“不想成为你的附属品”、“我有工作要做,你应该去刷碗做饭”等举动,会让我感到编剧操纵的谄媚(为了激怒观众),和有明确目的(为了让女性崛起)的刻意;5.喜欢巴赫曼出场的所有穿搭,喜欢她的优雅,但是没有感受到像《我的天才女友》那般智慧,这很可惜。
#13thBJIFF 保利国际影城(天安门店)。8/10 电影以交叉叙述的故事结构,将不同时空下的人物情感故事交织一处,串联起巴赫曼追寻自由独立和自我救赎的沙漠旅程。
日记作为男性对女性无意识审视评判规训的象征物。荒芜的沙漠,是痛苦情感经历的象征,也是被压抑被摧残被埋藏的女性自我的化身。时空的错乱反映人物内心的波动,梦魇以及打字机噪音成为创伤的具象。冷暖色调转变反衬压抑到自由的情感状态,成为无意识自我在现实中的投射。
而沙漠中的多人场面,更像是一种超现实的表达,以性解放成为自我意识觉醒和独立的象征,被黑色梦魇和绝望无助包围着的巴赫曼,在广袤无垠的沙漠绽放出动人的笑容,这一幕非常有力。“婚姻制度不适合有工作、有思想、有主见的女性”,此番话落,观众席响起阵阵掌声。
2023柏林主竞赛入围。反婚反育非常应和当下尤其中国的议题,“婚姻制度不适合有工作和有思想的女性”,不过片子的问题主要还是太矫情了(有时候我甚至觉得这片是不是特罗塔借这个故事在内涵施隆多夫,一家容不下两个作家,其实也容不下两个大导演吧……),两条线的交织点全在讲述的话头上(也就比《漂流人生》好那么一丢丢),实在是“如同一席话”,就不说刻意回避的阶级问题了……特罗塔拍《汉娜·阿伦特》那个锐利劲儿哪儿去了唉……男人嫉妒心 控制狂的一些极品言论和行为塑造得相当出色(尤其那个强词夺理的“受害者有罪论”),这一点上其实有把性别刻板印象倒转过来的意思,算是个亮点。但是这个结尾是什么鬼啊,旅个游然后和小狼狗们4P就解决问题了??我的天啊前面不是在说文学在说思想吗?……
#BJIFF13 亮点之一是将巴赫曼与两位男性角色的故事打碎,随后以某种相似、意识流的方式剪辑在一起,如此一来巴赫曼的疗愈阿拉伯之旅与她闭塞的婚姻之旅相互印证、相互冲突。用空间与灯光体现情感关系的状态很精致,但是电影里的所有镜头设计都显得太标准化、模式化,没有新意。通过4P达成复仇与自我和解倘若真的是巴赫曼的经历与自我感受到也无妨(但毫无疑问西方中心主义下这种对异域风情的利用值得批评),但von Trotta对其的处理就如同Porn一般,构图上油画的质感也不能掩盖情感上处理上的偷懒,一如结尾莫名其妙的直视镜头,情感未到,眼神并不具有想象中的穿透力。但处理较好的是,在此男女终于不是对立,而是在人与人的不可交流性中互相折磨,“你为我所杀,那么你就无罪么?”
作为以女作家为主题的电影真舍不得打低星,但是看完还是怒其不争,同是谈女作家,坠楼审判真是技高太多筹。巴赫曼作为一个个案尤其迷人和特殊的部分,主要在于她在战后的确在欧洲文坛地位独特,这既有privilege的部分,也为她作为一位女性和文化界男性相处创造了难以复制的情境,此外,她的欧洲性、她对罗马的热爱,以及她和各种创作技术的关系(电台和打字机)是有一定看点的,个人很高兴看到本片如此着重谈论她为电台的写作。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陈旧和成问题的部分,哪怕一个女作家去埃及沙漠是多么”浪漫“的部分,可它的殖民性和东方主义毕竟太过扎眼,尤其是所谓”向所有布尔乔亚男性复仇“。最后,既然是一位女作家,传记片只专注她与一位男性创作者失败的情事,又是多么窄化女性的生命本身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