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11月,巴黎,犹太极左翼活动家皮埃尔·戈德曼的上诉听证会即将开始。他因四起武装抢劫被判终身监禁,其中一起导致两名妇女死亡,但他否认了谋杀指控,拒不认罪。随着这场庭审被媒体大肆报道,戈德曼被塑造成了一位左派知识分子的浪漫英雄。而与此同时,戈德曼与他年轻的律师乔治·基曼的关系却日益紧张。戈德曼难以捉摸、雄言善辩,即使冒着被判死刑的风险也始终在宣扬自己的理念,让这场庭审变得愈发混乱。
《戈德曼审判》描绘了一个激进分子的精神心理肖像,同时也描绘了一个因种族主义和社会不公而四分五裂的社会。令人感到悲哀的是,这些问题仍旧荼毒着今日社会。
第76届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提名)塞德里克·康
第49届法国凯撒电影奖最佳影片(提名)
第7届平遥国际电影展首映单元最受欢迎影片(提名)塞德里克·康
《戈德曼审判》下载观后评论: 虽然能看出导演在刻意表现出一种似乎并不想在庭审进程中明显偏袒控辩其中一方,并通过被告的确有非法敛财的犯罪前科,反复叫嚷警方种族主义一度惹得辩方律师不满,甚至事后出版回忆录的虚荣,来试图抑制某种一边倒的情形发生——他只是叫Goldman,别演成了Goodman。但必须要说,本可作为权威证据的刑侦照片的缺失而警长解释是因为现场事故忘放胶片所致,这一不利于控方的细节实在太硬太瓷实了,瓷实到足以重创之前不惜耗费大量篇幅所营造了那种“罪与冤”的模糊性,因为在观众常识认知中它真的太象是警界黑幕而几乎没有人会认为那只是一个意外!但个人超爱片中那个“摆持枪动作”的小噱头:被告被要求举起手来模拟持枪,枪口正对庭审席,法官自然别扭让他转向墙,墙在背后而背后坐着的是狱警……三星半。
除了一开头律师A匆忙跑进律师B办公室的画面外,其余部分全部在审判庭(以及少数审判庭旁的被告休息室)里展开。开头有个字卡,之后就没有旁白没有闪回,完全靠法官的问询、证人的证词、控辩双方的对峙外加法庭现场观众的呼声勾勒了被告人Pierre Goldman的复杂肖像、描绘了案件本身和司法进程的种种疑点,也展现了70年代的某些时代面貌。讲故事的能力非常过硬,而且到最终也并不给出真正判断(或者说导演的判断就是法庭的选择:疑罪从无)。最近几年法国有好几部优秀的庭审片:从《圣奥梅尔》(庭上庭外两条线,技法很多)到《坠楼死亡的剖析》(通过庭审来不断flashback的经典做法)到本片(只有庭审现场,靠词语与简单有效的镜头语言),风格不尽相同但都还挺好看。
7PYIFF06临场以为时长三小时,结果大半时间睡过去了。逼仄封闭的空间,集中大量的人物,激烈密集的台词,可是配上刻意煽动的情绪和不够出彩的剧情,我只感觉庭审戏是如此无聊。也许是密度过量的台词在迥异的文化背景下、繁多的外语人名中太让人应接不暇,我感觉自己浮游在一场色厉内荏的表演上无法涵泳。极限反转成无罪宣判是多么精彩的概念,可惜语言的不断突飞猛进中我只感受到左派激动的道德呼吁和自我淫迷,而无罪辩护的反转细节既算不上让人拍案而起,也无逻辑概念上迷人的惊险一跃,担不起吸睛的噱头贩卖,也许是因为今天繁重的观影赶场让我对辩论到了左耳进右耳出的地步,以至于不能细究设计与台词的精妙。。。
#7PYIFF# 这次唯一(抢到票里的)一部看完想喊bravo的片。强烈建议映前做好功课,不然只会觉得是名词(解释)的堆砌,“竟然全程基本只在法庭内!”用质询对白的方式勾画出复杂的群像,以及现代法国(欧洲)社会面面观:、司法制度、审讯制度、种族问题(尤其法国警察与黑人的矛盾(推荐人类学家Didier Fassin对警察群体的民族志Enforcing order: An ethnography of urban policing)、移民身份认同问题、二战波兰历史、战后国际共运、古巴革命、左翼思潮、抵抗运动、五月风暴…… 总之准备好了的话,观影体验会像辩论赛一样爽快!
它当然是一部优秀的法庭电影,原告与报告、证人与律师、观众与陪审团等各色形形色色的人物在这个狭窄的空间内都得到了充分的释放,你来我回的激烈辩论与背后暗含的无限角力在导演行云流水的处理下被呈现得井井有条却也绘声绘色,让结尾处原本可被预料到的结果依然给予了观众绝对的放松感。而它当然更是一部摆明态度的电影,当我们在面对错综复杂的案情及其背后掩盖的深不见底的背景时,我们应该怀揣着怎样的态度去面对这一切?又应该以何种角度来面对这场你我都不得不投入的巨大风暴?本片并没有拘泥于一种情绪,而是给了我们无数可以探寻的窗口,让观众自己去体验、去品味、去领悟、去追寻。
过于范本的法庭片,忠实还原庭审实录。想起财新的已殉报道,证言的几次拆穿加一星。轮廓模糊的顶光和暧昧的“脑后”机位让导演水平介于科班和刻意之间。一个个质询证人起就在进行真相/记忆/构想的探讨,结合现实里Goldman出狱后写的小说和他本人很相似,不同的是小说主人公真承认杀了人这个事实,本片的探索就更可以歪到众口铄金与巧言令色上了。很有当代意义,因为你和他谈事实他和你扯“你种族歧视”,而你又确实因为歧视而可能先入为主,这种鸡生蛋蛋生鸡无穷无尽的争辩多么像当代社会议题!P.S. 居然提到了76年的老电影Python 357??
B/用交错的目光将人物的面容并置,用面容的模糊边缘支撑银幕;用诡异的过曝的白光照亮言说“真实”的话筒,再用满溢的修辞与情绪破坏语言与现实的直接联通。于是法庭终于被调度为一个不断脱轨的即兴舞台,它展演“目击”的自然性所具备的令人震怖的权力,也给出一种言辞技艺与情感-政治相接合的强度。对后者中力量流转的感知决定了对法庭-正义的理解。相比《圣奥梅尔》仍然是过于预设与单向度的,但最后那几声淡淡的抚慰相比这排山倒海之力却又已足够展现这种虚构化与现实的巨大裂缝。
能引起巨大关注的某个案件,必然反映了某个时代某个社会里这个横截面下的深度心理状态,比如90年代引起全美关注的OJ案,而本片也某种程度上还原了六八之后法国社会的冲突,直到现在也非常有揭示意义。二战后法国社会流传着某种人人都是抵抗者的民族神话,同时又对犹太人有种集体潜意识的负罪感,使得犹太人身份成为西方社会里的某种特殊存在,片中律师的话“我们不可能治愈童年”,暗指大屠杀带来的代际创伤的影响在他的作案动机中举足轻重。
電影改編自法國真實事件,1969年的一樁藥局命案,皮耶戈德曼被指控持械搶劫、殺害藥劑師,遭判處無期徒刑,但他在獄中出書堅稱自己並未殺人,多年後該案重啟審判。整部電影沒有配樂,呈現的是法庭內的群像戲,法官、律師、辯護律師、陪審團、證人之間的「唇槍舌戰」,在缺乏直接證據下,只能透過證人證詞交互詰問發現漏洞與矛盾。從中可窺見證人是脆弱的,記憶很容易受到個人背景(如:立場、偏見等)影響。
一场精致“庭审舞台剧”,极具历史争议和政治议题的事件,用一个“在场”的视角,让观众也成为了旁观的陪审员。全片没有一点配乐,漫长的审判一开始稍显无聊,随着时间推移,反而变得有趣起来。一个犯罪的人被宣判“无辜”,一个“无辜”的人却又实实在在的有罪,在庭审的喧闹之后,即使主角出狱被暗杀,关于事件的争议,关于“政治正确”的议题却无法盖棺定论,这个幽灵依然还在回荡。
好莱坞偏爱的爆发式表演为电影撑起了数个情绪高潮,唇枪舌战对台词的要求极高,但关键信息却总能从繁冗的程序细节中凸显出来。但尽管如此,本片或许只能追求接近完美的平庸,它追求戏剧性客观的风格方式令人想起不久前的《圣奥梅尔》,却在案件本身上却少了更多的吸引力——或许是时代症候已变,此刻我们重新了解皮埃尔·戈德曼,我们需要得到什么?很遗憾,康没能给出这个答案。
太棒了,我的pyiff第二部佳片新鲜出炉!!我最喜欢的全对话推进剧情的形式,马基维利式的英雄主义人物,各有立场又各具说服力的精彩对白,目前来看可以说今年年度第二佳!这种复杂的正义话题总是令我困惑,人永远会因为肤色,人种,国度,政治立场去偏见地定义客体,到底怎样才算客观,和绝对的正义呢?难道靠口才和煽动力吗?程序正义和无罪推定真是现代法治最高明的决定。
多么精准的视点选择和剪辑,冷静克制地将镜头置于非优势位置与人群之中,仅仅依靠正反打与最基础的镜头运动就创造出如此纯粹的场面调度吸引力,值得每一个导演来学习一下如何来拍庭审戏,关于叙述与程序,而非真相与历史,甚至,客观性在这里一直是被拷问的点,身份、立场与情感,这些是如此紧密的被缠在一起(正如最后一个镜头,欢呼与裁决同时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