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菲亚 (Sophia) 是一位 40 岁的哲学教授,她与泽维尔 (Xavier) 的关系稳定,尽管有些符合社会规范。从画廊开幕到没完没了的晚宴,十年已经过去了。西尔万是一位工匠,正在翻修索菲亚和泽维尔的新乡间别墅。当索菲亚和西尔万相遇时,索菲亚的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异性相吸,但它们能长久吗?
第76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 一种关注大奖(提名)莫妮亚·肖克里
第76届戛纳电影节酷儿棕榈奖 长片酷儿棕榈奖(提名)莫妮亚·肖克里
《简如西尔万》下载观后评论:
和激情做爱,和词汇量接近的人生活。我不否认自己是有学历歧视的,尤其是在挑选朋友和爱人时,不自觉地划分。第一幕索菲亚在圈层一致的环境里自如的谈笑风生,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她尝试“向下兼容”西尔万家庭晚餐里的强颜欢笑,和西尔万闯入索菲亚友人间的无所适从。我理解枯燥的爱情长跑下,偶尔下车与热辣的维修工人放风一回未尝不可。但谈论到严肃的真爱,不理解索菲亚怎么爱的下去。肉体是强大而顽固的本能,狭路相逢时,灵魂惟有避其锋芒、甘拜下风。但灵魂决定了我们的语言、趣味和观点,它设下了许多肉体无法逾越的界限。我们就深陷在这夹缝之间,左右彷徨,徒劳的想要找到可能并不存在的出路。人类的本质就是既要也要还要,但我仍然坚持我的论点:即使这个人我很喜欢,世俗判定他不及格;或世俗判定他满分,但我不喜欢;皆是空门。
我确实发现今天的观众好仁慈,亦或者是一种电影界在一种无声倒退和审美需求无法正确安放下这样作品能被“解读”的一种无奈境地。本片对于两性、亲密关系,阶层等所有话题丝毫没有任何有用或者与当下语境结合的实用点,甚至都做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有趣。所有情节的设计老套和完成度简直烂到没眼看,女主这种高知女性自信在课堂讲述各种哲学对爱情观点就像编剧好像用这一段跨越阶级和世俗价值观的关系试图去印证爱与欲望关系,但这种抛给观众的做法空洞的想给她一巴掌。至于主角,不管以情绪和行为分析都不可能真的在一起,恰如我说的本片没有任何真正价值,被女导演提供的一些情绪描写和女性视角掩盖下的仿剧情片设计,一部甚至算是卑劣的电影作品
男主选角很有说服力,性张力拉满,建议男女主合作拍一部中年版《Normal people》;Sophia边do边默念哲学理论为自己的出轨找借口那幕好好笑,身为专门剖析爱欲的讲师,谈起各种关乎爱的理论流派头头是道,面对自己的情欲却手足无措,同一阶层品味相同的艺术家丈夫无法带来激情,荷尔蒙满满的装修工人新欢行为粗鄙,口口声声要灵肉分离,真的实践起来却太难;几次争吵时镜头的快速推拉让情绪陡然绷紧,配乐则带有复古感;看前半以为是糖水爱情片,毕竟对法语区而言真爱源于偷情,后半似乎想探讨爱的本质,但剧情人物都支撑不住,同类型女主还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塑造得更好。
嗯……不知道该如何评价……这样乱搞真的好吗?和丈夫都是相敬如宾,结婚十年没有小孩,婚姻激情褪去,只有友情?这未免也太果断了吧,还分房睡?柏拉图也没这么干的……聪明人都知道四十女人如老虎!从这里我就怀疑,其实女主老公早就和别人妻子搞一起了,只是不愿意坦白,女主出轨他应该知道的,没想女主爱上了装修工要离婚!他才哭的委屈巴巴的样子!也许在法国出轨真的没什么只要不离婚日子还是一起过!后半段我就料到女主会栽跟头,她根本对装修工这个人了解剩少,后面招架被凉一边,我都猜到了,两个人根本不是一类人,做情人,装修工是最好的情人选择,结婚必回发疯!
前半段看起来似乎有点落俗套,女知识分子遇到包工头,一场被瞬间点燃的身体之爱。后来剧情就有点起飞了。以为是清醒后发现身处深渊的寻常戏剧。结果是更加现实的爱欲与爱意纠葛。一边是毫无性快感的前男友,一个是精神世界、词汇系统,政治立场都不交融的性爱人。最后都落入片片雪花。对知识分子的讽刺百看不腻。看到女主喋喋不休,我纠正他词汇有错吗?我是帮他开阔思路。哈哈哈哈哈哈哈。知识分子的执迷。和前男友重逢在公园里讨论独裁者俨然一对精神伴侣,下个镜头就是性爱中僵死的脸。很好的一部女性电影小品。女人的情感和欲望,还是交给女导演拍吧。
爱情哲学小课堂。老年大学教师小知识分子女主,在课堂上讲解不同哲学家对爱情的不同阐述和观点,在生活中也进行着实践。中产阶级的矫情虚伪,condescending,谈话内容高高在上不接地气,朋友圈的同质性,伴侣温柔尊重女性有共同话题。但人是需要激情,新鲜感,有时候还渴望不那么女权的男性roughness。最后的答案,只有解脱在爱情之外,似乎才能获得真正自由。片子里的几对cp(知识分子组合;日常琐碎中年夫妻组合;红脖子组合;千禧一代组合)设计挺巧妙的,展示了不同面向。大Bug就是男木工并不帅啊…哈哈纯个人审美趣味
对立面拉得特别形而上,好在文本的幽默感设计比较高级,大大掩盖了这个问题。同样是说法语,你们北美人的表演痕迹感真应该向大西洋对岸取取经。这议题不新鲜了,但拍得这么夸张(特别是运镜)还挺有特色的。我继续在想这个问题:赐能给你同频的人一场撕裂、赐能给你荷尔蒙的人一场窘迫,「高知」人群到底要如何调整自我摆放,承认自私的本质并试着改良习惯?把女主丢在风雪里,真有几分剧作者无奈自嘲的况味。毕竟,双向(或许加上自己就是三方)伤害后,从现实主义着手究竟怎么收尾,至今没有很让人满意的答案。
前半段的出轨戏拍得很好玩,摄影也很有意思,几个非常象征意味的突出人物关系的镜头,以及那存在感极强的推镜,为影片增加了趣味。以女性知识分子的视角来探讨爱情,在相爱与相处的过程中展现的爱情的“阶级”性,几场吃饭戏概括了全片,开场的那顿饭最舒心,同频的几对情侣聊着同等知识水平的话题;拜访西尔万家人的那顿饭则试着融入;最后一场最精彩,那种格格不入的尴尬感,让求婚也变得可笑;正如闺蜜所说,激情与生活,不能既要又要,爱情有时复杂得来又很纯粹,唯独缺乏女主所追求的“自由”。7.7
第一部加拿大法语区电影?前面那几个极其夸张的快速拉近镜头,加上十分吃惊的配乐,我还以为在看上世纪的电影。女主是哲学教授,授课的主要内容是何为爱情,女主自己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她与同阶层的男友相伴十年,灵魂上十分契合,但爱已变得平淡。他们新家的翻新工人西尔万性张力十足,帅且有力,让她重燃爱火和欲火,女主觉得这才是不顾一切的爱情。不过她与新男友相处越久就越觉得问题很多,特别是新男友向她求婚后,理智告诉她,他们不是一路人。一个爱与婚姻,欲望与灵魂的故事。
闺蜜弗朗索瓦是导演/编剧!确实很能联想《世界上最糟糕的人》,还附加了阶级讽刺。用索菲亚的哲学课上对爱的解释,从柏拉图到弗洛伊德到叔本华到斯宾诺莎串联起她的故事,但没有正确答案。女性视角展现特别好,男角色们的姿态,以及亲密场面的互动和感知都可见一斑。最后的后视镜对视有点《毕业生》的余韵。跟随索菲亚看到的所有夫妇/家庭无一例外全都有辛苦的一面,这确实是很劝退了。音乐偏电子,镜头的推拉有点像综艺节目()感觉像楚门秀()。最后,翻新房子也太贵了吧!
3.5吧,不用动脑的电影,简单的内核,胜在好好讲了故事,观赏性和完整性都不错。中年无趣婚姻中的crush,阶级不对等,知识层面不匹配,文化底蕴差距大,好比大户人家小姐爱上街边小贩,门不当户不对但就跟那正负极似的控制不住往一起吸。不要结婚要恋爱,不管什么年龄得到滋养都会散发出少女感,虽然姐姐恋爱脑到钏子来了都得磕一个,但我欣赏她勇敢坦诚,正视内心,很难说对错值与不值,人生苦短快乐就好,不快乐就不要被一纸婚约束缚一生。
虽然剧情和发展有些老套,但仍然极其流畅轻盈。北美拍的法语片有着非常复杂的气质,没有欧陆的郁结,也没有美国的肤浅。和《世界上最糟糕的人》相比,该片用一种非常舒服的方式展现了阶级差异,以及阶级背后人类共有的孤独和死亡焦虑。在摆脱不再爱的伴侣而选择和爱人走进婚姻,竟然也同样束缚生命。因此出错的不是爱人,而是婚姻本身。爱情自身的消逝、记忆的消逝和生命的消逝一道捆绑着人,像是一道挥之不去的咒语。
女讲师出轨爱上维修工听着会让人联想不适的题材给导演拍成了爱欲的自剖,勉强及格。激情四射的性生活后是两个阶层话不投机,知音同频的伴侣上床时又让人一脸死意,最后的求婚尴尬到极点,课堂上洋洋洒洒的理论骗骗听众,身入其境只有无言。导演的镜头语言很炫,推进推远直接调动画面氛围,很久没见过了。看到和世糕对比的,世糕的层次更丰富,这部的设计相对狭隘二分了,但好在女导演拍没有想象中那些无意义的裸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