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中国匣 王颖
约翰是一个身患绝症的英国摄影记者,对他而言,97只代表着一无所有,回归只意味着失业和失恋。在他眼中,香港只是一片愁云惨淡,美梦已经粉碎,他除了失落无话可说、无事
约翰是一个身患绝症的英国摄影记者,对他而言,97只代表着一无所有,回归只意味着失业和失恋。在他眼中,香港只是一片愁云惨淡,美梦已经粉碎,他除了失落无话可说、无事可做,不是因为香港回到了中国的怀抱,而是因为英国的衰退而失去了香港。 与詹妮之间的爱情是他生活的最后意义,他以为他爱上的是一个美丽的香港女子,一个他所眷恋和熟悉的香港的象征,并奢望能够带着这最后一点属于香港的浪漫余韵回到英国。但出人意料的是詹妮却来自大陆,拒绝了他的求婚,嫁做他人妇,作为香港未来的新人定居下来。 而约翰在香港街头偶遇的珍妮则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本地女子,在生活的艰辛中苦苦挣扎,年少时曾与英国少年热恋,但仍被始乱终弃,并在左脸颊留下了永远的伤疤。三人的故事于1996年12月31日默默开始,戛然终止于1997年7月1日英国国旗颓然坠落时分。《中国匣》下载观后评论:
居然让一个英国记者来承担疾病隐喻和香港焦虑的叙事,真是骨子里的香港自我意识。血癌即将死去“不知道我和英国谁会先走,但是香港不会,它只会改变”,在得知自己即将死去的消息后,他所乘坐的是代表着老香港的电车——落幕的时代。里面常常出现的一个画面,狗跑得精疲力竭:香港的焦虑,繁荣发展下的病态畸形。想到白先勇一篇短篇《黑虹》中写香港的世纪末焦虑,缺水,囚笼一样的孤岛,里面的男女是因为触底的绝望而干柴烈火,说要一起沉到海底到地域——紧张压抑感更真。作为港人的张常常出现在镜头中,“面罩”、“躲”、“眼睛”、“在地铁人流中抱住杆子”,“只看得到眼睛”——满是惊恐,虽然电影中“眼睛”经常是性欲得到满足、进行窥视和被窥视的器官,但这里我们看到她的眼神和面庞都是“真实女性”的,没有被情欲化。电影仅用来理论解读还ok

看了一下上映时间,电影本身竟然就是在97年完成的。如此站在那个时刻去看回归这件事,几乎更像是一种纪录片的形式而非多数关于政治、历史的片子所做的那种反思和评论。英国人以一种略带伤感的旁观者姿态退出,男主觉得回归前的香港就像火山喷发前的庞贝一样;回归前有人在抗议,有人以死来应对莫测的未来,而等到6月30日时,一切又好像平平淡淡,同样有人在支持回归,争取民主。这座城市还在运作,没有一夜之间经济崩溃,没有突然变得无法辨认。而电影则站在那个转折点,似乎和片中男主一样企图抓住香港“最后的样子”,某种对未来的不安,对过去时代的伤怀。然而从现在往回看,似乎情况也并没有变得更清楚。在这个时间点上,人们显得几乎比过去更加迷茫了。

4/10。政治隐喻表现得相当黑暗、魔幻,用不停奔跑的斗狗和被宰后仍然跳动的鱼暗喻陆港关系,十分粗鄙血腥。主角带着相机肆意游荡在香港的陋街之中,充斥着对冒牌制造厂和华人私生活的入侵,用这些空间展示九七前民生堕落的精神状态。在开头迎接九七的聚会上,冲上舞台的学生高喊着自由饮弹自尽,片中随处可见抗议回归的游行和自焚的恐慌行为,更令人不满意的是导演把黄白性恋作为一种向往的殖民主义,微安作为大陆奸商的妻子却与英国记者出轨,而珍被给她脸上抹上伤疤的英国男友抛弃,流浪底层却谎称伤疤来自中国父亲,两个女性角色说明了香港对旧主子英国的原谅,并把抹上历史伤痕的不满甩锅给大陆,其逻辑之诡异充满了歪曲东方的想象。

承认自己看不透背后的政治隐喻,但还是觉得整部片都很莫名其妙,台词尴尬剧情乱七八糟镜头也是支离破碎,实在让我难以专注看下去,唯一支撑我看完全片的动力真的就只有演员了。巩皇真的好美啊,叼着烟的样子也太诱人了,不过可能是人设问题?不是很喜欢她在这里面的表演,略显拘谨的感觉。而Maggie,这可能是她扮相最丑的一次了吧,但就算是带着半边脸的伤疤又顶着鸡窝头也还是有种别样的魅力,令人难以忘怀。可能有些突破自我,但戴着小耳钉穿着阔腿裤、鬼精鬼灵又活力十足,这不就是她本人的样子吗。另外英音讲的真的太好听太舒服了。

为看巩阿姨而来,却发现没几个人接收到故事的精髓……而且惊奇地发现以中国匣命名的本片有强烈的政治隐喻。影片用巧妙赤裸的故事去反映现实,其最终目的仅仅是表达对于香港回归的思考,一是民主和司法制度会否被大陆同化,二是经济能否保持持续的繁荣。其中场景既有正面也有反面,但总体气氛偏向于低沉和写实,可以看出导演对于回归是不乐观的,这点无法否认。尤其是提到大陆要更改香港法律,学生为其眼中的民主和自由饮弹自尽等等,甚至还说了北韩。然而22年后的今天香港终于发生了修法的民众事件,希望大陆以后能给香港人更多的信心吧。

仿佛导演是希望通过外国人的视角给接受回归的香港一封叙事性的散文,正片调性阴郁,就像得了血癌的男主一样看不到希望,只能等待离开,他与巩俐的爱情,隐喻着香港与英国的关系,许冠文很明显就是大陆,张曼玉则是殖民地下半中半英的产儿,很多东西都不言而喻,沉缓的故事推进,没有太多实际性的表达,让整部电影流于表面,当然如果是对97回归有很深感受的观众,或许被导演轻轻一碰,感觉就起来了,但是很明显我没有,我只是看到了一篇流水账。而我是因为许冠文才引起看这部电影的兴趣。

近两年看过感触最深的一部描写时代转折变迁的影片,套用并修改一句主人公John说的:IusedtowriteaboutFrance''sfuture,asifIcanknowitsdefinitedirectionandpredictablehowitcome,buteverythinginthiscountryhasalwaysbeenchanging,maybeIwasntmeanttofigureout.”
喜欢这种具有浓厚时代色彩的电影。两个女角色都含有一定的政治色彩,珍代表离开英国的香港,薇薇安代表拥抱香港的大陆。过多政治内涵不提。铁叔是我很喜欢的演员,冷峻而柔情。影片结尾处一条开膛破肚的鱼仍然有着剧烈的心跳,我想这既指约翰的爱不因肉体的消亡而中断,也指这片土地饱经沧桑却仍流淌着浓厚的殷红与蓬勃的生气。很棒的影片,只是现在资源不好找了,断断续续两天才找到。
城市影像学看的第二部。后来想想是意味深长的电影。没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也能体会到历史与城市的变迁,以及生活在里面人的挣扎与适应。你以为摄像机可以记录真实的香港,但更多真实是看不到的。印象最深的是叮叮当当的工业声音,还有集市上被宰杀的鱼。每个人活在自己的BOX里,也渴望用这个BOX装下别人
电影没有丰富剧情故事,只是抽取1996.12.31至1997.7.1的香港做了一张标本切片,将其时社会民生政经媒介涵盖其中,无论过了多久只要置于显微镜下就得以重现。电影融入了导演对后英殖社会的观察及观点,借由男主角(《洛丽塔》男主)之口说出,但对于中港英三者关系及走向的隐喻略显刻意。
看了玩呗,视听够了,不过有几处令人不适。巩俐前半段有点木,片源高清镜头直对着她的脸,真是盯着看看出来的。后半段有风情。张曼玉有四五段,神秘,轻灵灵。开头男主的跟踪、窥视令人不适,狗、鱼的意向也烦。导演的偏向不明确,有两段自杀抗议、又有一段群众支持九七回归,总体调子挺灰暗。元素混搭。
本片貌似有点打着政治擦边球的意思。不过这不是重点,经历历史转折时期的香港,以及香港的男男女女,甚至旅居香港的国际友人,都不免陷入生活与情感万花筒中,光怪陆离但其实没有多少内容,结局自然是没有结局的。题外话说一句,这导演水平真差,这么好的牌面拍出什么鬼来着,让王家卫和李安试试看!
我喜歡這部電影,正如我喜歡香港一樣,不僅喜歡它光鮮迷人的一面,也喜歡它市井醜陋的一面。隱喻很有趣。有時覺得,像我這樣的小人物,對時代的變遷和潛移默化又能感悟到多少?我想怎麼都會有點後知後覺。雖不想生活中只有柴米油鹽,但也不想為國家大事勞神傷肝。我不知道何謂民主,我只想擁有自由。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