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寻人 王颖
影片讲述旧金山市两个出租车司机在唐人街里寻找一位偷走他们四千块钱的神秘客人的故事。虽然只是一部带有强烈个人风格的低成本影片,但这部影片被认为是独立制片的先锋作品
影片讲述旧金山市两个出租车司机在唐人街里寻找一位偷走他们四千块钱的神秘客人的故事。虽然只是一部带有强烈个人风格的低成本影片,但这部影片被认为是独立制片的先锋作品,而且把亚裔美国人作为影剧院片主角引领到了大银幕上,而从此王颖也进入好莱坞主流导演行列。
《寻人》下载观后评论: 借用黑色电影中经典的侦探寻人、政治惊悚故事框架,在非职业演员参演、摄影机走上街头的纪实风格下,穿梭唐人街,“寻”的不仅是某个具体的人,还有美国华人的身份认同与文化融合之道。倘若代入类型模板的视角,也能发现融合与冲突的主题:角色在设定上主动地适应,遭受婚姻问题的老手与性格迥异的火爆新人的组合可谓这类黑色电影标配;许冠杰作为在华人群体中颇具时代印记和本土性的歌手,他的改编歌《加价热潮》在片头的定势作用可对标Neo Noir的爵士乐和Blax的放克乐,第二首《哪里是吾家》更是直接点题;而到了结尾,歌曲却转为美式视角的Grant Avenue,华人形象与认同都交由他人决断,一如这趟结果破碎终于迷惘的寻人之行
借寻找失踪的陈鸿之由,探寻在美华人的身份认同问题。操着地道美国口音的乔,似乎正在成为美国人的路上越走越远,寻找陈鸿的过程,是在寻找美国历史中被遗忘的华人的过程,也是在慢慢正视自己身份的过程。正如陈鸿所言,华人在美国的历史已经超过百年,在美的华人也超过了五十万,但依然没被认同。“成为美国人”并不是一条正确的道路。而在受访人对陈鸿的各种自相矛盾的描述中,才渐渐拼凑起了一个拥有多样性的华人形象,或者说是一个人的形象。侦探片的模式无意是这个题材最合适的方法,在一块块拼凑拼图的同时,也是在借此消除刻板印象,还原一个更立体的人。导演也在片中不时调侃这种方法,提醒关注这不是侦探片,这是一部寻“人”电影。
惊为天人。早期华裔电影还有这么地道的slacker noir,80年代初的三藩chinatown观光70多分钟根本看不够,以及早就点破了unified identity的不可能(“that's a bunch of bullshit, man. That identity shit” lmao (Criterion频道本月新上架,可能导演蓝光套装也不远了?感激
王颖早年的怪鸡黑白实验电影,像(最好的)学生作品,循着两个城市侦探的脚步(搵乜鬼,睇死你两条友乜都搵唔到架喇)可一窥摄影机所捕捉的1982年三藩市(尤其华埠)人与地方的面貌。那么多议题蜻蜓点水,仿佛没说什么又尽及一切。刚从中国文化中心结束讲座出来的那位教授是谁?很地道的才艺表演嘛,看来是真的教授。
旧金山唐人街浮世绘,用伪纪录片的格式缓缓揭开一个钱德勒式的黑色故事,让这部作品具备了解构noir流派的意味:Chan没有被找到,蛇蝎美人没有真正出现,枪的存在没有意义,应该具备解决能力的主角当然也是无力的。但最终一定要清楚暗示我们Chan代表了每个身在海外的华裔,终究让它的先锋气质流俗。
单看片名和简介还以为是类似陈查理的侦探片……实际上是借用调查的框架,以新浪潮的语言系统组建起来的访谈纪录,奇特地形成了对美国华裔社会生态的破碎切片。那些愤懑的、迷茫的、矛盾的形形色色,他们去还原出来的不是公民凯恩,而是扭曲、拼贴、缝合起来的弗兰肯斯坦。
3.5;藉由一桩寻人启事探访唐人街深处,悬疑外衣下对几代在美华人文化观念和身份认同的探讨,镜头风格很有新浪潮的意思,镜头逡巡的游荡与不知所踪的罗生门主角很富保罗·奥斯特之味了(难怪两人后来会合作)。
前半段手持晃动的粗糙非常有亲历感。寻人或者说寻自己,看到最后的观感莫名觉得像是冒险童话或是动漫情节,豁然开朗。结尾的街区空镜和人物群像是很赤诚的集体关怀了
用寻人的线索展开中国城和华人世界,最后指向身份的不可能。拍得好潮。比起后来《雪花秘扇》的如坐针毡,王颖的处女作确实一鸣惊人。
粗糙独立制作和悬疑类型的结合,悬疑部分很闷骚,由唐人街群体拼贴出来的“陈鸿”大多基于典型的华人符号的建构,浅尝辄止。
声音粗糙了点,可能是风格。絮絮叨叨聊天,手持摄影穿梭在各色人种的逼仄空间,还挺重庆森林。男主老头有点像许冠英。
It is the identity crisis that defines the identity.
2018-07-10,陈先生是折了腿,去香港找富婆打算把自己嫁了;对方育平后来的创作有所启发吧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