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Florence Delay / 阿丽尔·朵巴丝勒 / Riyoko Ikeda 导演:克里斯·马克 语言:法语 / 日语 / 英语 地区: 法国 编剧:克里斯·马克 类型:纪录片 上映时间:1983-03-02 别名:没有阳光 / Sunless 用户标签:法国,纪录片,Chris_Marker,法国电影,ChrisMarker,文艺,1980s,科幻 片长:USA: 100 分钟 imdb编号:tt0084628
电影贯穿于一个女声读信的呓语中,日本、冰岛、几内亚、香港各种影像交叉着,但作者把最多的时间留给了东京。他去记录日本人民的文化和生活,标志性的招财猫,宗教仪式,性文化,漫画,铁道,珍珠港,摇滚乐,街上的舞蹈.....为观众呈现经济奇迹后的日本最真实的一面。作者用影像寄托着他对人类现状的关注,对历史和记忆的思考。
《日月无光》下载观后评论: 太棒了 如果一定要有genre 其实觉得还是很像对ethnography的重定义和挑战。是真的可以感受到镜头在时间,空间,甚至语言的碎片中逡巡。collective memory与个人的关系,社会与影像之间的互相作用,还有观看与被观看的景观社会。在舞蹈,声音,和镜头的晃动下,进入了一个近乎神圣的无意识的宗教世界。太神奇了,一开始没多久在东京拍的舞蹈那段,自己仿佛真的回到了两年前暑假自己在东京时去下北泽的那天,也是遇到一群橘黄色衣服的人跳像跳大神一样的舞蹈 一圈圈人站在我的前面,随着节奏晃动着 就好像在最好的摇滚乐里迷失自我,我拿着手机录下了片段 那次旅行第一次在日本不因为一个人举起手机在公共空间记录下所见而感到莫名的压力和羞愧。庆祝生与死 渺小 和无以名状的事物 在群体和自我间不断觉醒和迷失
尽管还有半年,但可能是我本年度看到的的最喜欢的片子了。片头引用的艾略特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话几乎贯穿全篇,如果把关于时间空间(历史、地理、社会)的思索这样大的框架比作川流,那些细琐的叙事、记录和信件就是水上的粼光,很美,不是虚弱的自恋,而是更坚硬的美。最喜欢的地方也在这里,借用艾略特的说法,历史的意识不但要理解过去的过去性,还要理解过去的现存性。因此是对永久的,也是对暂时,更是瞬间与永恒相连的意识。在这样历史与个人交织的意识下,诞生的是脆弱与强韧混杂的诗。印象很深的是,里面讲一种历史的失落,是个体记忆都被宏大的集体记忆掩盖。看完之后觉得或许历史有一种反行其道的抚慰,就是每个时代中被掩埋的个体心灵,那些失语的眼神会使真正自由的,超越言语游戏之上的记忆不言自明地留在时代里。
电影中不断地提到记忆和权力的关系,也不断地演示和实体化《现代启示录》中所说的“恐怖”。克里斯马克感兴趣的边缘影像——在极端形式下的生存姿态,在同高度发达的国家和崇尚功利化的西方背景对比下,这些伤痛无疑是被历史遗忘的道德灾难和人文荒芜。如果说这些生命的真相被一再掩埋的原因,是人类谬误百出的记忆的话,那么权力正是利用了记忆的虚幻,为统治编织时间的漩涡,以成为一座用以维稳的海市蜃楼。在时间中下沉的我们必须被裹挟在谎言和重复之中,专断统治的来源不可避免地正是不完美的人类自身。在等待人类进化的途中,一个知识分子究竟能做什么呢?揣测猫的灵魂,默哀从未寄出的信,为词和影像留存失去的乌托邦。
这个作品初始的第一印象是有浓重的以自身文明视角作为主体来先入为主的观察客体的他者性,因此这种文化观察的异化感可以说是通过电影语言放大出来的,不过从如今的视角回看这部近40年前的作品,还是可以抓到很多作者本人也无法完全转换掉的客观性,比如当时日本文化与经济的繁荣多用,成田机场抗议活动与右翼集会并存所呈现出的民主氛围的进步,乃至那时日本女孩的天然的美与活力。一些当时还兴盛的文化仪式,大概对如今21世纪的令和一代都会有点陌生了吧。当然,当这些正面的“现状”与残忍可怕的“历史”联系起来时,就会带来强烈的荒谬性,而这也正好是影像与剪辑可以达到的直观效果。
从日本转到其他地方以及后期就开始有点乏力了,但无伤大雅。比《持摄影机的人》多了一份当下的个人叙述,因此碎片化的影像但是信息量反而极大。白人的东方主义的文化解读,人类永远犯着同样的错误直到死亡。能做到让人容易进入迷幻状态其实非常难,有很多功夫要下。画面不负责传达信息,重点是引导观众进入类似催眠一样的梦的状态,画面和音乐都成为语言的催化剂,但最终梦的内容取决于你自己。但也很难说这样的片子是不是越往后记录时代的作用就会越发压倒影片本身的质量成为主导,但要是现在有人仍然去非洲香港日本抑或其他地方再拍一部差不多的,在三十年后会有同样效果吗?
#A #克里斯·马凯真乃神仙!将对于西方来说已经成为某种景观的东方世界和第三世界纳为影像中完全属于自己的“心理空间”。其镜头下的日本、非洲、冰岛、香港无不带有个人的思绪,却以这些地方的“只言片语”关照整个世界的现代进程,探讨整个人类族群的联络与羁绊,最后回归到“不管在哪儿都希望你幸福安乐”的人文关怀以及定格在媒介图像展现的直视镜头的人物预言未来,真的太让人说不出话了……到底怎么样才能拍出这样一部完全私人又完全社会的电影啊!高兰评价这部电影是“想象的范畴”,真是随着马凯本人游走的思绪写就的诗,旁白太美了。
克里斯·马克的文笔当然很好,但这种组织素材的方式始终无法令我沉浸,跟不上他的思考,也打不开自己的感知器。《堤》带来的温暖和震撼,在《日月无光》里无处可寻。影像和文本是松散乃至脱钩的,对于在这趟旅程中探讨的东西——时间、空间与记忆,都像抓不住的雾一样,最后我的手中只剩下遗忘。音响,音响自然是要着重提及的元素,音响把那些支离破碎的奇异图景二次提纯,再重嵌入虚浮之海。此刻我努力回想其中某一帧影像,它携带着它的面貌和声音,如巨浪般在我脑中闪现。
经典文人纪录片了,克里斯马克的影像散文,很明显这是第二条道路:用参照物和影像作为表达的质料;对于他人来说,更有启发性的也许是观看不在场的参照(absent reference)-- 日本、叙事者、火山埋葬的第三人称。有句台词说得好:...electronic texture is the only one that can deal with sentiment, memory, and imagination.
此时我看着窗外明晃晃的白日,只是此刻,而昨天前天、一个民族更久的过去、人类集体的历史都仿佛被什么无形的手给封装起来湮没在黑暗里。此刻也会变成过去,但影像可以将它们重现,它将每个昏庸沉睡的脑袋、透出倦怠的事物、迸发激情的事物以及影像之影像组合在一起,构成整个内碎的梦境,而记忆跟梦境是多么相似,散乱而不实,如同作者说 回想起那东京的一月,或是我胶片里一月的东京。现在我的脑袋里也留下了那色彩、浅笑、低语、猫...
十分蒙太奇的电影,自己也是断断续续的看完,有种《Lost in Translation》地感觉,但是拍的更好。collage的叙述中体现出一种过客的心理。作为做方案的资料收集,特别关注了东京:诡异的招财猫,性博物馆,看露天电影放着DHC的歌(没想到这个歌这么老),选举(在台湾有类似的感觉),穿着和服打着越洋电话时令人发抖的背景音乐,以及打部长课长的游戏机......还是留下蛮多碎片化的画面
蛮特别也蛮令人惊喜的一部纪录片,像散文一样,画外音也一直跟随无目的的镜头喃喃自语,但我觉得这个记录者不仅在记录,也在记录的同时试图留下自己主观的思考和温和的批判,关于历史的、文化的,如“历史将会透过非常仁慈且经过计算的方式进行分配”、“最后历史将会让那些期待糖衣的人们尝尽苦头”,很舒服,没有像普通纪录片那样有说教意味或者试图告诉我们什么教训,但这不代表这个片子只有外壳而没有深度。
“我知道时间永远是时间,空间永远是空间”。窥探日本人及于其梦境,凝视细小之物。被枪杀长颈鹿血流如注地跳跃,死后被啄去眼珠非常残忍,却给人一种不真切感。影像的碎片流淌在音乐的河水中,有几段的静谧感,和类似的影像之间的连接真好。我们亲切地走在同一条大街上。香港都市粤语广播与几内亚沙漠之间的切换。个人认为冰岛部分最有意识流感和诗意……质实琐碎偶尔也是有破坏性的。
更像是一部私人纪录片,有种使身处乱世的浮躁之人平静下来的神奇力量。浪漫、随性、走走停停、画面跟着思绪快速的跳动,可惜对内容补那个不是很了解,所以领会不到更深刻的意义,比如政权更迭、非洲的苦难、多次出现的鸸鹋的含义…作为三猫的家长看到影片中的猫自然是加分不少,包括对日本当今文化的敬畏与赞同,都相当有灵性,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记忆中将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