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片另一个比较耸人听闻的标题叫做“德·拉·科鲁兹的罪恶一生”,听来令人误以为是又一部以犯罪凶杀来刺激感官的电影,其实是对大众刊物标题的戏仿,影片内容大相径庭。富家子科鲁兹幼年即受到一个幻觉因果的诅咒:当他摇动一个八音盒时,他所厌恶的家庭教师中流弹身亡。当他成年后,再次偶遇童年八音盒,周围的人离奇地按照他幻觉图景,一一毙命。他成了一个没有犯罪行为的罪犯。
该片是布努埃尔大师创作中期的作品,技巧圆熟,但长期被认为是他的二流之作,缺乏早期的锐气和晚期的嘲讽精神,但后来又重新被评价为大师最富魅力的杰作之一。
《犯罪生涯》下载观后评论: 7/10。布努埃尔用挑逗性的物体(音乐盒上的旋转舞女、露在外面的小腿和黑靴),让观众深陷人物那病态的幻想,当男主角再次遇见童年的音乐盒,就想起被窗外子弹打死的女教师那性感又血淋淋的身体,他为达成欲望模拟勒死一个人体模型并将它拖行时,镜头冷静地展现了假人脱落在地的腿。其偏激的性邪恶观也被施加在圣洁的人身上,比如开头男主角用罪恶的意念‘‘杀死’’了一个修女,结尾又要求新娘穿好象征整洁和秩序的婚纱,观看她大声祈祷然后被一枪结束生命。许多压抑暴力欲望的蒙太奇中,男人野兽般的眼神特写,视线顺接到女性精致的面孔被蒸气、火等前景元素遮挡,表现性欲的冲动之强烈,他思想上是个变态,但行动上连树上的虫子都不忍压死,这正是布努埃尔的主题:不能因为人存在肮脏的欲念就将其视为罪犯。最终主角摘除了可怕的意识,顺利开始恋爱。
音乐盒亦是童年记忆又是某种无意识象征性符号,音乐盒是母亲送给男主最喜爱的东西,但同时它又是置于家庭教师死亡的东西,一方面这是母亲的纯洁的爱,另一方面这又是导致家庭教师(家庭教师从小教育抚养男主,从某种意义上说她实则占据的同样也是一个母亲的位置)死亡的凶器,进而其(音乐盒)本身亦象征着矛盾 象征着纯洁与邪恶,而这纯洁与邪恶的并存也使得其从幼儿时起便根植于男主的无意识中,这也在男主长大之后的人格中亦有体现,例如他对于那个叫卡罗特女孩的求婚,例如他对于众多女孩的杀意,但个人觉得这里的杀意并非是在说他具有某种厌女情节,而是再说他内心某种无意识矛盾(纯洁与邪恶并存),以及他对于纯洁这一幻想的期许,也就是说他自身具有某种对于纯洁的过高的预期,进而这种过高预期促使他产生恨,或者说这种杀意是由爱而生的。
西班牙影展*艺海。躺椅电影,通过视听语言,将思想犯罪实现为符号犯罪,这点在那场“毁尸”戏尤其明显,电影的拟像协助表达燃烧奇观的心理冲击,对男主来说,八音盒就像手杖,将欲望与结果模拟地勾连起来(手杖也是薇依在《重负与神恩》里的比喻),这种欲望因为强烈的性指向而有弗洛伊德意味,纯洁圣女与荡妇是都是符号化的厌女,渴望用前者治愈对后者的渴望,注定被更复杂的现实挫败,影片用高跟、内衣、丝袜的恋物特写,营造出一种符号动力学,或许,屏幕对观众来说也像八音盒,我们在其中获得某些幻想的满足,比如对偶像的消费,我们是否能像男主那么幸运,摆脱象征界的诅咒,与摆脱了他者的同类一起,漫步在真实中?
9.笑死,一个犯罪片里什么罪都没犯。这份多少有些俏皮的,实为一种传递道德理念的恶趣味我收下了。布努埃尔用造梦的机器,带我们与主人公一同,一次次的勾引着对亲自杀害某个漂亮女人(任何人)的想象冲动,结果却通过自我醒悟的救赎行为劝人向善。这也不由得引出一个关于艺术作品表达内容的道德立场问题,它不仅以一种虚拟的方式满足观众,试探了这种可能性,以至于这种宣泄式的过瘾,给我们生活中压抑许久的欲望提供了一个释放的出口。 同时,又通过对恶行描写的映照,彰显对真善美追求的认同。(只不过从这一方面来看,《红杏出墙》1948已经做出过三段式幻想杀人情节)。850
男主角有心杀人,无胆实施,偏又次次遇上革命党造反、浪荡女自杀、情敌因妒枪杀未婚妻的无巧不成书,以为是自己有“八音盒”神助,隐喻了现实里攀附威权打压他人的人,他们见风使舵,假想敌被不可抗力击溃后还以为是自己的丰功伟绩,无限共情“鸡蛋和石头”的石头,甚至产生了与强大势力休戚与共的痴心妄想,直到也在这套力量倾轧的不公平游戏中吃了大亏后,才惊觉真心错付、黄粱一梦。好在男主最后丢宝盒弃拐杖,寻得真爱,与掌权群体决裂,那些天天在网上大呼小叫“复兴崛起”实际一不小心就要被什么冷静期、开放生育、本升专等等整的翻来覆去的人们多久能有这觉悟啊
布努埃尔墨西哥时期的一部。确实不像后来的电影那么细腻,没有那些对资产阶级审慎魅力的很精巧的嘲讽(当然也还是有社会讽刺的),情节更冷峻,感觉有很多棱角。但其实挺好看的,作为一部心理惊悚片、一部商业电影,该有的都有了。几次把主人公幻想的杀人情节先放出来,然后才让观众知道只是幻想,玩弄观众的小游戏用得很纯熟。而且还是少不了布努埃尔的元素:压抑的性冲动、幻想与现实的交织……看到当男主第一次掏出他的凶器——一把刮胡刀的时候差点笑出来,那分明就是《一条安达鲁狗》里的划过眼球的那把嘛。
8.5/10。①富人男主因年幼时被母亲忽视而厌女(恋母情结受挫变成弑母情结?),他经常颅内幻想杀各种女人的场景(这些女人也的确会死,于是他相信他的意念能杀人),后来他因在颅内幻想谋杀心上人(且心上人确实被别人所杀)而非常内疚,于是扔掉产生颅内杀人幻想的重要工具八音盒,变成了正常人。②表意有力的高水平摄影(光影/构图);教科书般的运镜/场面调度的丝滑优美感很契合角色们精致的气质。③叙事太平淡(不管是主题探索、黑色幽默还是戏剧性都没处理出足够的趣味),扣1分。
#DVD 故事的隐喻性很强,很强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式的呈现,所以很大程度上与希区柯克的作品趋同。除了室内运镜视听效果与他其他的作品风格差距颇大,整体看是一部非常好的作品,以到最大程度的弱化罪恶来思考其的罪责和道德性。音乐盒作为母亲送给他的礼物让他拥有了这种“力量”,厌恶却也是“力量”的根源,最终的舍弃也是种和解吧。视觉上偶有超现实幻想,火焰中的特写镜头非常惊艳(感觉有些贞德的味道了),拉美的配乐实在绝美。太多的跳切跳轴,不适感很强。
相比于立足于现实主义、较为黑暗压抑的《被遗忘的人们》,这部《犯罪生涯》的整体基调则更显诙谐,风格也变为了夹杂荒诞、黑色幽默的超现实主义。虽然两部作品的风格大相径庭,但布努埃尔带来的惊喜却有增无减。一心想要犯罪却总是犯罪无果的男主,被良知和邪恶裹挟其中——实则一切都是内心的枷锁在作祟。当他最后抛下童年的烙印后才发现,生活根本没那么复杂。影片的指向更好似一本焦虑症患者的自救宝典。只有自己放过自己,人生才能豁然开朗。
论迹不论心,论心无完人。虽然根据Clifford的认识责任,某些盲信的thinking当然也是guilty,而对犯罪欲望的戏谑造成一出闹剧,恶的普遍让对自身幻想的审判甚至像一种高道德标准。克鲁兹始终是用棍子戳一戳小虫而只在想象中实现本我之欲的大多数人,与黄金年代的男主角真是一组反义。第二位女性的故事最为有趣,是克鲁兹的恶念唯一一次的践行,破坏欲在模特身上获得满足后,傀儡的代理死亡仿佛成为了圆满的先决条件。
#2020西班牙电影大师展,一个典型类型片的故事,非类型片的拍法,童年创伤情结的“想”犯罪生涯。弑母弑妻的这种讽刺,假人替死的快感,新婚祷告的纯洁,都是男主内在意识的一种渴求。恋母情结被挫伤后的弑母倾向,幼年机缘下的释放形成了人格缺陷,却没想到赋予了光明的结局:科鲁兹抛弃了弑母快感投射物(八音盒),像沐浴在阳光中的幼虫那样重获新生,接着居然把男权虚荣(手杖)也舍弃了,解放了女性也解放了自己。
其实译名不大对劲,ensayo不是有尝试/演练的意思吗?虽然我更喜欢那个戏谑的英文名"A.de la Cruz的犯罪生涯"。这次真是看到了完全不一样的布努埃尔!太值得了!不为后期的他所骗,其实人家讲正常故事一气呵成!当然叙事里套叙事有点像他后来梦境制造的风范。笑点都放在对富人的嘲叽叽上了。最恐怖的curse是衣老师翻到一条短评:唯一没死的女主,拍完片后同年服毒自杀……@艺海
中止未遂的多起凶杀犯罪,没有解释起因的厌女偏执,用音乐盒诅咒传说和病态心理绑定。总共涉及五个女子,死去的分别是家庭教师、护士修女、富有无所事事的出轨女人、嫌贫爱富的虚伪处女,都带有寄生于资产阶级的共性。唯一活下来的则是独立自主的女导游,用主动的方式挑逗并摆脱男主,假人模特代为受害。可惜这位女演员米洛斯拉娃在拍完本片后为情所困自杀殒命,电影里的假人火化无意间一语成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