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文 名 恐怖分子
◎英 文 名 Terrorizers / Kong bu fen zih
◎年 代 1986
◎地 区 中国台湾
◎类 别 剧情
◎语 言 普通话
◎字 幕 中字
◎IMDB评分 7.6/10 (296 votes)
◎文件格式 BD-RMVB
◎视频尺寸 1024 x 576
◎文件大小 1CD
◎片 长 109 Mins
◎导 演 杨德昌 Edward Yang
◎主 演 李立群 Lichun Lee
缪骞人 Cora Miao
王安 An Wang
顾宝明 Bao-ming Gu
金士杰 Shih-chieh Chin
◎简 介
老顾(顾宝明 饰)率领警察捣毁一个贼窝,唯一跳窗逃走的女孩淑安腿骨折断,被路过的男孩小强送去医院。
淑安返家后,被母亲关在家中,无聊时四处打电话恶作剧,其中一个电话打给了一个叫周郁芳(缪骞人 饰)的女人,她假冒是周的丈夫在外面的女友,怀孕了要她出来谈判。周郁芬嫁给李立中(李立群 饰)已经有七年,丈夫是个安分守己的男人,在一家医院工作。结婚后她辞了工作,在家写作。匿名电话深深刺激了周郁芬,她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旧情人沈维彬(金士杰 饰)的出现也给了她希望,于是她暂时离开李立中,小说也获了奖。
分居使得李立中十分苦恼,后来他得知妻子离去只是因为一个电话,急于解释但并不奏效,最后铤而走险……
★ 金马奖最佳影片
★ 卢卡诺影展银豹奖
一对结婚七年的夫妻,因素昧生平的不良少女的恶作剧电话,让长年累积的婚姻问题,一夕之间浮上台面,暗潮汹涌的婚姻危机宛如一场噩梦般,让觀影者分不清究竟是虚拟还是真实...。杨德昌导演冷眼捕捉都会人们在压抑生活中,内心寻求解脱的渴求,探究真实和虚假中的灰色地带。
《恐怖分子》下载观后评论:
一对夫妻 旧情人,摄影富家小哥 文艺女友 陌生的问题少女,两组人物因为问题少女摔断腿在家中无聊随机拨打的电话而串联。夫妻着墨较多,都市婚姻里尽全力用各自的方式去付出、去磨合,却依旧窒息的关系,一个循规蹈矩默默付出,一个不安于现状寻求情感理解,会分开是必然的。前面压抑最后希望一一抽走爆发,再加梦境(他杀)和真实(自杀)的反转。剧本大纲不错,但戏不讲究,整体太闷,戏处理的很刻意,刻意地死气沉沉 追求构图和画外空间。问题少女大幅照片被风吹动,氛围很美,但是这浪漫莫名乱入。中段散乱,支线年轻人除了问题少女都表演太差戏也弱,和夫妻组互文执行失败,《一一》两代人几组人物的情感纠葛、昏迷的奶奶和旁观摄影的一一,才真正实现,这部不行。创作动机控诉社会,过于愤怒。练习作。给李立群老师演技打电话。3.7分

你发现杨德昌所有电影的片尾字幕都是没有摄影师的 我想大约是因为那句“中影的摄影师都是人渣” 所以再不用中影摄影师 摄影只在片头出 怎么讲 你不好说家卫的花样年华有没有借鉴这部“不用寻枪之三枪拍案惊奇” 不过确实杜可风在跟王家卫长期合作前 是与杨德昌间歇合作的 但抛开摄影师 却每个给杨德昌做摄影的 影调构图风格大都类似 所以也不好讲杜可风发迹的源头金士杰:你怎么了?缪骞人:(哕 呕 哕)单单因为噩梦的脑浆恶心吗 我想还有呼应李立群前头没能弄出来孩子 金士杰弄出来了 以此结尾 实在嘲讽 那么再配上蔡琴的歌呢?杨德昌在这部又是一堆自己了 你可以很容易看到他自己的痕迹 不管不顾就是要拍照的少爷 做出每一个决定都是想重新开始的女作家 充斥全片的杀社会人

影片实际上暗指台北迅速的都市化,深刻影响了身处其中的普通人。 周郁芬和李立中分属于不同的文化圈子,周的文化认同是现代都市的商业文明,而李代表的是跟不上城市化、商业化步伐,将被抛弃的旧体制里的人。 正是这样显著的文化差异导致两者婚姻关系的破裂,这个过程被杨德昌以2次周沈会面,4次周李会面的场面调度等多样繁复的电影手段表现得淋漓尽致。 少女的颓废,少年的迷茫,家庭的婚外情,警察的朋友大顺,立中对事业的渴望,郁芬的冷漠,便是八十年代台北这座城市的缩影,是现代化都市进程中人和社会的淘汰和对立。而杨德昌一如既往地用理性与冷漠刻画了纷繁无奈的都市和四处奔波的男女,剖析透彻之余,令人陡然叹息。 导演不止诉说这个世界背后的故事,他还勾勒了整个社会的蓝图,多么纷繁复杂的一副人间喜剧。

本周观影恐怖分子,讲述了一个文艺女青年因为结婚不得不放弃她的小说事业和工作,但是糟糕的是最后孩子也没有,面对毫无交流的丈夫,日子日复一日,突然有一天她接到一个女人恶作剧电话丈夫出轨了,偶遇旧欢,精神和生活百无聊赖之际自然便在一起了,并且她将这经历写进自己的小说,而且获得大奖,丈夫挽留无望,又事业失意,便做出来一些事情,最后结局有亮点,人物关系有点多,需要耐心观看。每个人对婚姻理解不一样,结婚不单是为了一张纸片,更多的是两个人一起的一种社会契约,人总会高估自己的自律和道德,感情在一起的新鲜感也就是一两年的时间,生活这把手术刀总会凌厉的在脆弱的地方划上一刀,血便流了出来,人对于失去的总会敏感,对大部分人而言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恐怖分子,至于那个文艺女青年为啥是湖北人,没太想明白?

杨德昌的电影一直是从开头到结尾都平静的叙述着,但结局出其不意地给人当头一棒巨大的痛击,如果只看一半或者不看完很难体味到电影的意义甚至会觉得无聊,这或许是当今商业电影的快节奏带来的弊端,让人无法细细品味这种看完才能明白它的出彩的慢节奏电影。在杨导逝世的纪念日里看了这部电影,总体感受是被机缘巧合的设计震撼了,原来一个正常的生活可以因为一个巧合彻底改变,就像一列火车本来就负荷超载运行,只等着一个铁轨变道时彻底翻车。懦弱的人到最后也只能以自我牺牲来抵抗这是世界的不公。结局两种情况的设定很出彩,在梦中的设定是杀了男人没有忍心杀妻子和恶作剧的小女孩,真实的结局是自杀,非常戏剧性,非常巧妙,非常高明,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李立中这个角色,可以说是在最后几分钟内这个角色彻底丰满、立体了起来。

冷血冷酷,杨德昌的诛心一刀。逃避兵役的富二代、犯罪的少女、不断寻求新的开始的妻子,他们都在寻找刺激、迷恋于改变去撕裂陷入凝滞的生活,那些戏剧性的行为在杨德昌冷峻的镜头下显得异常合理(杨德昌高级的八点档drama)。而这些人是毁灭丈夫循规蹈矩、按部就班人生的“恐怖分子”,只是炸弹不是被放置的,而是早已在生活中生成的,只不过被荒诞的一连串巧合引爆罢了。杨德昌片子里的似乎永远有离开的女人与停在原地的男人,丈夫的生活如何渐渐崩坏,而妻子的创作与不断被强调的虚实,其实已经暗示了那个悚动的结尾:虚构的暴力是向外的,而现实的暴力是向内的,没有复仇只有自毁。李立群的表演让那种钝刀割肉的绝望有了切肤之痛的实感,简直悚动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1想搞创作最好不要结婚2不要年纪轻轻就辞职在家搞创作(除非是不用体验生活的全靠想象型的天才,但应该几乎没有)。前半部分有点乱,丈夫医院工作的细节跟剧情没多大关系,所谓的女作家人物很单薄,并且都称她为文艺女青年可我没看出来哪一点文艺了,完全没有一点作家的感觉,就像她后来自己都说“我可能不是写作的料”,那个打电话的女的也莫名其妙,两个女性角色都没有代入感、不饱满甚至招人讨厌。结局两种处理方式很俗很平庸,全片无亮点,还有些无聊(中途居然睡着一次),一个稍微有点水平的导演都能拍出这样一部片子,从我对杨导的认识来说这不是他的水平(可能是一一和麻将太好了),不能因为知道他厉害就说这部电影好吧
每个人都过不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彼此折磨又没人想放手。周郁芳结婚多年生活没有激情写东西没有灵感丈夫情人两方奔波,李立中自我感觉良好却苦于无人理睬赏识甚至抹黑朋友想要达到自己升官目的,女流氓鬼混惯了老是爱去犯罪寻刺激,富二代喜欢抄着摄像机到处拍拍拍家里女朋友却不支持,文艺女青年只知道没日没夜的看书,都在寻求冲破桎梏的出口,可都出不来,我们不只是被自己困住,还有家庭,还有工作,还有爱好……哪里都找不到出口,踏上社会,我们被一根根线缠绕住,越挣扎只会越紧最后被勒死,要不就要像个木偶被线牵着走,感觉怎样都是痛苦的,美好幻想都是骗人的。
你懂的只是习以为常,日复一日,不知道逃避毫无变化的重复。事实却是我们太过轻易地去接受他们的痛苦,而把他视为愚蠢。古板与无知或许只是因为一颗善良的心在所爱与破碎生活之前的隐忍。我们今天诗意而张狂地批判科层制的铁笼与机械的重复,可是古往今来生活不就是日升日落?对新的追求恰恰是资本主义的神话。其实铁笼之所以为铁笼不是他的死板与教条,而在于当尘世的生活不再是轻飘飘的袍子,此岸的生活里我们四处逃避却都是虚无。请你假装会舍不得我,既是现代亲密关系的奢求,因为班杨的基督徒不会舍不得,也是今天空洞生活里的无奈,因为假装已经是假装。
漆黑之中,爱却无可挽回的绝望关于身份的对照无力感“和你说这么多有什么用你怎么可能会明白”式哑口无言恐怖的准确定义是由于生命受到威胁或残害而恐惧。恐怖世界有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不看什么小说的人被写小说的人背离,好像是行进到文学的忧郁幻想地界凸显自身苍白无物,可是回过身来,预定的现实安稳又被现实横夺,恐怖世界是恐怖分子的恐怖世界,枪杀之中是格格不入的自知背离。有枪杀石家庄人的同源式精神恐怖。结尾的梦境已经有了真实预演,两重现实效果,更添一层恐怖。那句话说的真好啊:如果他不是杨德昌,那这就是他最好的作品。
以一种极其冷静、客观的社会观察视角切入,摄影机在凝视“日常”的同时制造出一种恒常不变的假象,与故事中随处潜伏的偶然性形成巨大反差。也许是一通恶作剧的电话,也可能是开头同一时间听到的警车鸣笛声,生活像一座随时可能倾倒的大厦,只要被一个微小的偶然因素凿开缺口,很快便会坍塌。真相亦如此,媒介对真相的建构、对人生活的渗透导致这种不确定性增加,成为潜伏在我们每个人身边的“恐怖分子”,如片中用照片拼凑的少女面孔,“风一吹,真相被瓦解,现实成了碎片。”
一小时之后才渐渐看懂,不同的叙事线串到一起。双结局设计很有意思,恐怖分子式的结局是爽快的理想,绝望自尽更贴近大部分人的真实。庸人的可怜与可恨在于,对待所有不幸和不快乐都固守自己的一套死逻辑,别人的点他听不进也听不懂。就像那种天天吵架的人,吵的内容千篇一律,“到底为什么吵”或者“怎么做才可以不吵”这种关键问题他们却根本不上心。最后,这种人吵上了瘾,以伤害别人获得报复性的快乐、以奚落自己来反复确证这个世界对自己不公平。终究是作茧自缚。
节奏很慢,连杀人都很慢,刚开始一个半小时我都没有找到一个头绪。原来第二条摄影男就是故事串联起来的线。最后十分钟,一切一切爆发出来。爆发的那么慢,本以为与女主写的小说结果一样,没想到不一样,更没想到的是一个梦。唯一悲剧的就是男主了。跟艺术家谈恋爱,不懂艺术家,确实是极大的痛苦。付出了,没有回报,两个人都痛苦,艺术家说了,我怕生活一成不变。就这样一辈子。。。。不得不说,夫妻之间各自的情感描写的很好。这种生活状态很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