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吉米的舞厅 肯·洛奇
该片根据爱尔兰共产党领袖詹姆斯·格拉尔顿生平创作,讲述他1933年从美国流亡归来,重启“吉米舞厅”的故事。所谓“吉米舞厅”是指詹姆斯·格拉尔顿在爱尔兰
该片根据爱尔兰共产党领袖詹姆斯·格拉尔顿生平创作,讲述他1933年从美国流亡归来,重启“吉米舞厅”的故事。所谓“吉米舞厅”是指詹姆斯·格拉尔顿在爱尔兰Effrinagh开办的一家舞厅,无数自由的思想家在这里学习、激辩、梦想和娱乐。 不过《吉米的舞厅》很有可能是洛奇拍摄的最后一部故事片了,早在今年8月洛奇长期合作伙伴、电影制片人Rebecca O’Brien就曾向媒体透过口风,说由于年纪和精力的原因,肯·洛奇今后只会拍纪录片和电视剧,不大可能再拍故事片了。《吉米的舞厅》下载观后评论: 比风吹麦浪更细腻流畅,肯·洛奇在这部准备的最后一部里太深情了甚至有少有的哀伤温柔,象那首凯尔特民谣 siuil a ruin。镜头里宁静质朴的爱尔兰乡村,雾气水气间青葱欲滴的绿色,他在“爱”。最后年轻人们追上准备驱逐吉米出境的车,玛丽说我们不会停止跳舞,我会一直跳舞。影片里那首《安格斯的流浪之歌》是叶芝写给茅特·冈的,讲述他追寻却永远无法抵达,击碎他心灵又给予他无限期冀的渴望,对于吉米和肯·洛奇来说,应该是献给土地与生活在那里的人们,还有乡愁的。“虽然我流浪经年,穿过无数的峡谷山丘,我一定要寻觅到她的踪影,……,直到此生不再。”
少见的不吵架且好好说话的肯洛奇……似乎是[风吹麦浪]的一个轻松加愉快的回声,影像非常精致乃至带了少见的(相比肯大爷其他作品温和许多的)怀旧气息,男主角跟肯洛奇惯常写的人物一个路子,同样有着比较复杂的背景(人民/共产党vs教会/保守派,再加上爱尔兰共和军),夹缝里面舞厅倒是显得极其的乌托邦。实话说剧作非常套路,但是歌舞还算不错,加之乌托邦蛮令人感动的。能入围戛纳已是最好结果(2014年戛纳主竞赛虽然只有18部,但是也很强!!!达内兄弟、阿萨亚斯、河濑阿姨和西萨科都没混到奖!何况爆款[蛮荒故事]也没混到奖!)。
自行车的一场戏实在太燃,像在送走肯洛奇自己!这真是肯洛奇最后一部故事片了吗?左翼右翼直接的纷争永远不息,对于私有的质疑:为什么集体所有的热情会被当作反抗力量,而私有的冰冷财产却在霸权上有合理性呢?这一碰撞未予解答,只是不合理的堆积:欣赏人格却又为宗教所困,释放自我是背德,不得不被赶出原生地。和《麦浪》不同的是,其中的探讨没有夹带政治和民族主义,是真正的公民自发参与,在运用陌生的政治语言去捍卫理想。探讨更真挚,人和人间的联系更紧密,一种田园式的和当地的互通,其中充斥着各式幽默乐观。对肯洛奇深表敬意。
这部片子曾经一度是肯洛奇的“最后一部电影”,的确有点生涯总结的意思,摄影也有诗意,可以看得出对风吹麦浪和自由与土地的继承。结尾的自行车送别戏非常燃,和无法在一起的恋人的一段幽蓝夜共舞也很感人,更感人的事母亲这个角色,临行密密缝式的准备靴子,以及后来报纸登讲话。男主的那段演讲,无论是上世纪30年代的爱尔兰还是今天全球的大部分地方似乎都适用,人类的悲哀吧。这部电影之后两年,肯洛奇又拿出了《我是布莱克》,说是因为保守党重夺政权,所以要用电影来说点什么。这也是一种国家不幸诗家幸吧。
拍得太平淡了...没有想到还有讲jazz引入ireland的事...不过关于jazz说的实在太好,"rhythmsfromdarkestAfricathatinflamethepassions.Pelvicthrustsandsalaciousbodygrappling","...Losangelisationofourpeople..."不过irish电影只要出现教会总是有一种anti-Catholic的意味
五年前的安德鲁好年轻啊!对于一个现在来看理论并站不住脚的西方Commissar一样的人物,口才、领袖魅力和那个时代大家都拥有过了头的勇气还是令人羡慕的,他还有个那么优秀的高知母亲(基因的流淌)。对神父的刻画还是很喜欢的(不管真假有几分),他起码会运用真理做出分析,甚至开始质疑自己毕生所学,不可自证的、不可践行的、鼓动仇恨的,怎么可能是真理呢。某主义同理可证。
不那么肯洛奇的一部,少了粗粝的现实刻画,也不像别的历史题材那么尖锐而深刻,平淡、温和、精致、漂亮,甚至有些幽默。一个失败的革命者,带着爱、尊严和一丝倔强,这是老头子自己的真实写照。可能本来确实打算用这一部息影的,但后来还是没停下来,这股骨子里带着的坚持与斗争的劲儿,也正是我喜欢他的理由。
最突出的是全片的色调,调的有点狠,看上去有点甜腻了。别的特色都维持了:爱尔兰左派故事、一点就着的人物性格、不避机锋的政治对话。此外还加了插叙跟观点冲突的平行剪辑。整个氛围很纯真,一个美国返回的活动家重组舞厅(促使立场萌芽的青年俱乐部),在教会和保守势力挤压下再度失败,事件小节奏慢
跟巴黎的花神咖啡馆一样的存在。是当时爱尔兰文化名流社会精英的聚集地。一个高度浓缩化的政治符号时代的缩影。自由的舞姿真美!看见这位面带慈爱相的乡村老妪跟年轻人们一起品诗谈政治甚至后来帮儿子逃脱后坚定的呐喊好感动。所以她会生出这样棒的孩子。只是吉米被迫流放后再也没能回到自己的故土。
你以为他们害怕的只是一个舞厅吗?他们害怕的是民智的开启,害怕的是他们说谎的嘴脸有一天被拆穿。我一直觉得肯·洛奇就是英国的伍迪艾伦,他们拍自己熟悉的题材一拍就是几十年,永远也不会失手,也许某些东西会过时,但片子不会难看。这样的结尾有些怅然,第一次看Barry Ward演戏,很棒。
你以为他们害怕的只是一个舞厅吗?他们害怕的是民智的开启,害怕的是他们说谎的嘴脸有一天被拆穿。我一直觉得肯·洛奇就是英国的伍迪艾伦,他们拍自己熟悉的题材一拍就是几十年,永远也不会失手,也许某些东西会过时,但片子不会难看。这样的结尾有些怅然,第一次看BarryWard演戏,很棒。
爱尔兰历史的动人一课,再苦再难,都不会放弃艺术、舞蹈、爱情和对当权者的审慎;Jimmy的舞厅挑战了占据他人的信仰和霸权,也鼓励每个人亲身打破桎梏。即使是年代感的故事,它也几乎是包容了其最喜欢的话题。但也因为真实背景的限制,唯一能做的也仅是记叙。
政治背景太特么深了!片头那点子字幕哪够啊!姐撸了那么些纪录片都看得晕晕乎乎的。没把大背景的利益关害交待清楚就往上铺各种事件总是不够「水到渠成」的自然。英国佬和教庭这两座压在爱尔兰人民身上,至今都余暗未消的两座大山都未及精绘。风情民俗的细节也无。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