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一千零一夜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
导演: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编剧: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 / 达契娅·马莱伊尼主演: 尼内托·达沃利 / 弗兰科·奇蒂 / /
导演: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 编剧: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 / 达契娅·马莱伊尼 主演: 尼内托·达沃利 / 弗兰科·奇蒂 / Franco Merli / Tessa Bouché / Ines Pellegrini 类型: 剧情 / 喜剧 / 奇幻 制片国家/地区: 意大利 / 法国 语言: 意大利语 上映日期: 1974-06-20 片长: 130 分钟 / 155 分钟(戛纳电影节) 又名: 阿拉伯之夜 / 帕索里尼生命三部曲之一千零一夜 / 天方夜谭 / 阿拉伯神女 / A Thousand and One Nights / Arabian Nights / Flower of the Arabian Nights IMDb链接: tt0071502 一千零一夜的剧情简介 · · · · · · 故事讲述天真的穷小子阿拉丁(尼纳托·达沃力 Ninetto Davoli饰)爱上了一个女奴苏玛洛(伊娜丝·佩莱格里尼 Ines Pellegrini饰),成为她挑选的新主人。苏玛洛带他初尝性爱的快乐,并给他讲书上描述的各种情色故事。不久嫉妒的奴隶主抢走了苏玛洛,阿拉丁四处寻找着她,并在路上听到了旅行者们向他讲述的各自或悲情或浪漫的爱情故事。 由“后新现实主义时代”导演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执导的影片《一千零一夜》是帕索里尼“生命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前两部为《十日谈》和《坎特伯雷故事》。影片以正面肯定的方式对性爱民俗和同性恋加以描述,把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古老而传奇的故事搬上银幕。本片荣获1974年第27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审团大奖,并入围1974年第27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
《一千零一夜》下载观后评论: 1974年戛纳评审团大奖打破第四面墙我们就像那位老人和那位妇女 像神灵一样指示着凡人在某一刻苏醒 站在高高在上的位置 看着帐篷里发生的一切而浮现笑容 人间欲望的宣泄与流动 原始又奇异的美感 阳具箭真惊呆了哈哈哈“九个!”“不不不,只要你给我们每天一个硬币我就会为你服务。”非职业演员 史诗式的纪实镜头好喜欢这样的场景啊 那时候下着雨的寺庙 颇有东南亚或者江南感 高大的用沙子盖成的摩天大楼 好漂亮好精致 好想去玩 意识流叙事 男演员都挺帅挺大的 ... 景深长镜头的使用 驴会在芳草地上吃去皮甜石榴 晚上在美食宾馆过夜所有的故事的共同主题:意识到爱情与性爱的珍贵与难得 赞颂世间单纯的欲望和情欲 最后结尾则佐证了爱强大到可以打破一切困苦改变命运
最温和的一部,作为收尾十分契合。三部曲理应连起来观看才完整。十日谈的戏谑、坎特伯雷故事的辛辣、一千零一夜的温存,皆透着帕索里尼对“人”的洞察。我其实是看到艺术的故事讲到,15世纪初的发展可以参考坎特伯雷的市井风情,想来自由与人性解放 就是文艺复兴的基础之一了。想来帕索里尼大概是意大利的今村昌平,即关注小民,又写寓言;当然这是戏言来的,人家毕竟是作家,也会写甜蜜的生活这样的故事。无论是私心不义之人、抑或天真淳朴之人,上帝/真主都会给予考验,或用玩笑的方式挑动命运之线,或喜或悲,皆咎由自取。比起古典戏剧(希腊式),三部曲更正视人性的真实,甚至为了讽刺宗教,略有矫枉过正。
“真理不是存在于一个梦中,而是在很多梦中。”如果说《坎特伯雷故事集》和《十日谈》描述的是中世纪时西方的世俗,那么《一千零一夜》描述的便是东方的传奇。这便是帕索里尼眼中的中世纪东方,这便是帕索里尼眼中的《一千零一夜》……苏玛洛和阿拉丁的传奇故事苏玛洛讲的故事女人讲的故事女人讲的故事里面那位年轻人和自己新婚妻子的悲剧爱情故事女人讲的故事里面王子所雇佣的两个画匠各自的故事故事里面有故事,层层嵌套,一环扣着一环。在表现形式上,实在是太大胆了!这部电影里面,所有的故事中,一个共同的特点是,许多情欲,被赋予了美好的正向意味,都象征着爱情和自由……
人类天然的情欲,镜头将它色性的一面剔除,留下原始的坦率与诚挚的欢乐,符号赋予的羞耻感被溶解了。当世界仍充满未知,人类仍有敬畏之心,一切尽在不言中。这是一部不懂的电影,不需去懂,谁不梦游似地活在命运的牵线下?帕索里尼不试图说明解释,因为他也不懂,导演、演员、故事、观众皆懵懂。最触动我的,是“开始是辛酸的,但结尾多么甜蜜啊”。该怎样才能在懵懂中还能热忱地爱这随意操纵我们性命的命运啊!ps.配乐美妙,层层嵌套的结构很有意思。还是无法立马习惯ppp电影一贯的口不对声与傻笑式素人表演法。以及还是能清晰感受到同志导演对男体的不自觉迷恋……
本作的阿拉伯美学和“历史真实”应是三部曲中最佳,但我总觉得距离我心目中的《一千零一夜》还有一定距离,大概就像帕索里尼在《十日谈》最后之问:若想象更甜蜜,艺术何为?纵观生命三部曲,帕索里尼基本就是在名著里趴活;虽然改编质量很高,但每个小故事间欠缺联系,帕本人演乔托画画、演乔叟写稿也没有真正连贯全片(本片是三者中做得最好的)。这不禁让我想到,博尔赫斯同样喜欢在世界文学里趴活——悲惨的阿齐扎为阿齐兹解读情人的动作、物件、仪轨,和博笔下的迷宫漫游者如出一辙。最后关于e-motion:也门、伊朗、尼泊尔、埃塞俄比亚 flanerie
表情看着各种不协调,故事也是让人抓不着头脑。剪辑的有点点乱,不过回味一下,竟然觉出丝丝甘甜的回味,或许这样的乱序才能更好地表现奇幻色彩。荒谬夸张的表现,愈加凸显了平凡的一个个角色的重要与卑微。一个个镜头给予他们的表情语言大都是木讷与逆来顺受。露骨的性爱场景与阳具崇拜,令人啧啧称奇的服装。人性在荒唐的现实折叠下被挤压的爆浆,黏黏糊糊。在荒蛮背景下的思考,面对沙漠,面对群山叠绕下的城市,面对虚无缥缈的人性。生而为人,追索性与物质的享受,终究无法逃脱内心所追寻的宁静与幸福的平和。充满历史年代感的各地历史建筑群使人难忘。
《一千零一夜》之于帕索里尼生命三部曲中前两部作品的进步之处在于,它不仅用民俗叙事把性从层层封锁的意识形态里解放了出来,同时又指出了性本身的政治性和政治潜力。这些故事里充满了背叛与复仇、罪孽与悔恨,都是人类面对爱情最纯洁的情感动力。帕索里尼实际是在用这些爱恨分明的叙述逻辑来建立一套复古的、纯粹的性政治体系,同时他用六个故事里最单纯最传奇性的那个来作框架,以此来庆祝这套自由朴实的两性观。
帕索里尼的叙事手法相当高明,六个故事嵌套递推形成环形结构,叙述者和被叙述者之间构成转换关系,內叙述和外叙述完美恰接,充当无限的逼近故事高潮的推力,各种炫技般的叙述方式无所不用其极,将文学的骨肉转化为影像的独有表现形式。至于故事本身,在强大的形式风格下,倒没能展现出应有的魅力。Morricone的配乐有Bach的感觉,但这些体现民族性的东西,或许做成Beethoven会更好。
帕索里尼对各个故事时空的衔接处理远称不上多么精妙的设计,此片的根本魅力是在于它追溯了真正意义上的民间故事文本的叙述视角。故事逻辑退化、道德细节消失,在这种趋于原始的、没有现代文明凝视的文本建构上,观众可以毫无顾忌地卸下包袱,同电影人物享受活在当下的身体、性爱、情感与忏悔的需求。★★★★
从神话,人知道人的想象能抵达什么——同样从神话,人知道了,无论人还是想象,都不止这一切。“真理不存在于一个梦中,而是存在于很多个梦中”,多好的角度啊,人在身为叙事,身临改变的时刻,不曾发生作者的傲慢,仅仅像展开扇子一样,将它归还给这一切……大概只有马克思主义者能写出这么美妙的神话吧
帕索里尼“生命”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也是最难评价的一部,说它好是因为它开创了一个特别少见而且特别难拍好的讲故事方式,即一环套一环的风格,而说它不好则也是因为这种方式,显得结构松散,主次不分,最后哪个故事都没讲好,除了令人看到反胃的裸体之外再无其他,可以看做《索多玛120天》的前身了。
鸡吧坚硬时纵情饥渴,疲软时愧疚悔恨,帕索里尼误闯失乐园,道分阴阳、动静相摩、高下相克,试图度量人类的喜乐悲愁,审判原罪、歌颂永恒,却遗憾未能构建出独属于他的失乐园,而那本该是一个在勾连嵌套中更加饱满交融的情境回环,包括但不限于空间的组织、人物的动线、物件的置放、语言的节奏。
这一部将寓言与故事更浪漫融合,既有神话元素又充满民间浪漫,叙事框架很独特,内容相较于前两部爱的元素更丰满,讽刺寓意更弱!民间故事它的浪漫和味道,本身就有挺强的魅力在里头,它的故事是有多向解读空间的,但它目的其实更纯粹,满足民间想象,帕索里尼的创作和整体把控非常出色。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