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托里和洛奇塔 让-皮埃尔·达内 吕克·达内
一对“姐弟”移民欧洲,齐心面对困境与挑战。
一对“姐弟”移民欧洲,齐心面对困境与挑战。
小男孩托里(巴勃罗·希尔斯 饰)和少女洛奇塔(姆本杜·乔利 饰)孤身离开非洲前往比利时,冀盼能展开新生活。无依无靠的两人却因为偷渡他乡,无法顺利谋生,只得在收容所、黑市、餐厅等地辗转流浪。即便如此,年纪轻轻的他们还是想尽办法在陌生环境下辛苦生存,齐心合力面对新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挑战,成为彼此的家人。他们深信,坚不可摧的友谊,终将战胜流亡的艰辛。然而,洛奇塔却因为证件问题,被关进种植场做工,日复一日的打压,加上姐弟俩的分开,让情况逐渐失控,一发不可收拾。
第75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吕克·达内 / 让-皮埃尔·达内
第75届戛纳电影节75周年大奖吕克·达内 / 让-皮埃尔·达内
第70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观众选择奖(提名)吕克·达内 / 让-皮埃尔·达内
《托里和洛奇塔》下载观后评论:
4.5情节段落简洁,行动细节丰富,在一次次的惊心奔波下勾勒出众多移民生态背景,姐弟二人是整个结构的具象化身,每一步慌乱的行动都牵扯着一条压迫性的现实问题,而步步紧逼下每触动一次现实的残酷又引出复杂而压抑的伦理思考。关于家庭/爱/依恋的执着支撑着剧作的核心动力,这也是在现实主义以外唯一具有的超验性的人格构建(基于绝对的信任和爱而行动是古典的,却不是现代的),其内里仍是宗教受难式的精神告示,但漩涡中的温情深厚而短暂,不留时余。最后迅猛的现实主义对准那些发生的瞬间,消解掉受难应有的高维质量,拒绝缓冲和神性的升格,便永久定格了最震颤人心的表达,如同一颗钉子空间跳跃至心房,痛从中来,却无十字架搭建的祷告途径予以救赎(葬礼的匆匆棒读,弟弟甚至不享有这一时间),这是本片现实主义的简洁最为残忍之处

达内兄弟这次处理难民题材时颇花了些脑筋。从导演主观角度来看,是同情并替难民呐喊发声的。但又不想过于落入政治正确的俗套。于是花了很多心思,比如“收留”俩孩子的毒贩,看上去过于像个好人——让他们随便拿剩下的面包,答应给洛奇塔办假签证,于是导演就安排这个毒贩偶尔要欺负下洛奇塔,把观众往回拉一下。但败笔是,最后还是要借托里之口来说:如果你们通过了她的签证。这就一下把影片之前那种比较第三者的视角给破了。//我们当然会同情这俩孩子,因为影片讲的是比利时的问题。但眼光收回到自己这里,大家又普遍会觉得给黑人留学生那么多钱太操蛋了,同理,比利时人法国人自己来看这个问题,同情归同情,当自己的利益都受到难民、移民的影响的时候,是否还会保持那颗心,不好说。

好悲惨的故事,但是没明白二人是怎么认识的,为何tori有证件…达内兄弟的视点很有限制感,而且刻意引向姐弟二人的情谊里,而视点里的其他人显得很单薄,尤其是两位男主角,不过其他非主角人物很有趣,就像那位停下来准备搭lokita又离开的女士,以及在证件会后回答tori的无脸人等等,这些似乎构成一种最真实的冷漠(反冷漠)。然后就是贯彻全片的胆战心惊的感觉,连lokita死的时候也没有结束(尤其是那长段跟镜头,仿佛男人随时会发现tori)。这种感觉真不好,可怜人是胆战心惊,因为他在公民社会里是非法的(非法移民)。像极了焦虑,只是没有这么可怜。达内兄弟关注移民/边缘人那么久,还是挺敬佩的。那股不安感,很有后劲。电影的伦理,在于何处?

6.9分 达内兄弟其实是很聪明的导演。他们不会拍太难的电影,也不会拍太俗的电影。这一部就是这样,观感还蛮流畅的,氛围也到了,但逻辑性有点差(Tori为什么非要去作死,如果只是见一面确保安全还勉强可以接受,但第二次闯入完全没有必要,过段时间不就出来了吗…);但设定为迷茫的移民者,一个虽早熟毕竟未经人事的孩子,一个看起来强壮其实脆弱敏感的少女,好像也没什么是不可能的了。感觉每个细节都在引向结尾的悲剧,而当Tori驱车飞跑的时候这个进度仿佛加快了。时而怜悯时而邪恶的“上位者”,步步紧逼的贪婪催债者,还有需要照顾的一家子人,他们的生活何异于刀尖上行走。少了那么一点浑然天成的感觉,加上内容单薄了点,给到三星。

一对“姐弟”移民欧洲,齐心面对困境与挑战。 小男孩托里(巴勃罗·希尔斯 饰)和少女洛奇塔(姆本杜·乔利 饰)孤身离开非洲前往比利时,冀盼能展开新生活。无依无靠的两人却因为偷渡他乡,无法顺利谋生,只得在收容所、黑市、餐厅等地辗转流浪。即便如此,年纪轻轻的他们还是想尽办法在陌生环境下辛苦生存,齐心合力面对新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挑战,成为彼此的家人。他们深信,坚不可摧的友谊,终将战胜流亡的艰辛。然而,洛奇塔却因为证件问题,被关进种植场做工,日复一日的打压,加上姐弟俩的分开,让情况逐渐失控,一发不可收拾。

置身四面楚歌的现实,总会遭遇十面埋伏的命运,彼此之间相互呼喊的名字,是他们留给自己最后的温暖,是他们对这现实和命运唯一被允许存在的反击。直白又鲜活的边缘人困境被吸附进惊悚又冷峻的凶险困局,并勾连甚至是利用了创作者之前作品构成的某种期待惯性,在意想不到的时刻给了所有观众致命一击。相比熟练精炼也确实比较扁平的故事铺排和人物呈现,达内兄弟看似无为而治实则却无比精准强劲的调度和结构手段以及几十年贯彻始终如今可能愈加迫切的现实关注和人文立场,肯定才是影片最大魅力之所在。

达内兄弟一直是故事高手!影片长度刚刚好,节奏明快没有一丝废话的引导着观众的注意力。社会议题我认为是最复杂的剧作类型,因为它从来都不是单个原因或非黑即白造成的社会危机,但大多数创作者只是盲人摸象摸到一块说一块。达内倒是始终如一的人道主义者,以至于现在开始大声疾呼用一种煽动的内容去让观众听到他们所疾呼的。看的时候被震撼被感动,看完没有值得思考的地方,因为社会远远不是他们这种一直生活在上流社会中低头所看到的那种悲天悯人。奉俊昊的平视角度更接近真相。
3.5前半部分还是很达内,这次将视角转到黑市,但内核依旧是失业者的抵抗,冲击力也调到最猛烈,无论对雇主对机构还是对毒枭,但证件的维系却把情感拆解至最绵柔,一首意大利歌谣,断不了的“姐弟”情,她们只是过早社会化的孩子。后半段逃亡之旅刻意奇情化,放大商业元素,上演了一场夺命追击,两枪枪声痛则痛矣,却完全颠覆了铺设好的节奏感,结尾的教堂读信也只是借人物之口表示悼念,对主题也没有进一步的深化,比《我是布莱克》差得远了。
视点人物被分裂成两个,而两个人物的一切任务却都仅集中于戏剧,而非现实;所有苦难都不影响人物内心,主角的工作细节也被完全抹去,整个故事被精简为了一个光秃秃的类型模版,不可预测的不再是人物内心,而是外部环境;从《一诺千金》一直延续到《年轻的阿迈德》的结尾“达内时刻”被隐藏在结局里的宣传标语顶替:“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悲剧?还不是因为你部门没给发证?”不好说算不算退步,但这肯定是达内创作生涯中的绝对异类。
拍托里骑车段再次《单车少年》,拍他一路穿过树丛进入DM园(白天那次)颇为《罗赛塔》。(感觉下一秒要坐地上脱鞋子了。)/洛奇塔说要是妈妈在就好了的时候,托里说,我在。/全球都《小偷家族》化了嘛。/赞美这个不枯燥和节奏。赞美90分钟时长。/中间转换视角。/不过这部明显没那么有力或打动心灵。但我说不清问题在哪。大概是后20分钟吧。也可能是演员的选择问题。三星半。
没有血缘关系,彼此相互依赖生存,却胜似亲人。要是lokita圆滑点,身份证明早就到手了,有了身份去做家政,就能tori一起好好生活么。不是,作为移民依然逃脱不掉社会的歧视,逃脱不掉家人的剥削、同胞的剥削、猥琐男的性剥削、乃至整个社会的剥削。tori是个很聪明的小男孩,永远失去了tori这个彼此真心相待的人,才真的很孤独。达内兄弟这次终于关注了移民问题。
一对从非洲偷渡到欧洲的未成年姐弟(不是亲的),男孩取得了身份被收养。女孩却得不到合法身份,不能从事自己向往的家政服务,只得在餐馆打工,帮毒贩送货,被无良的老板侵犯。为了把辛苦挣来的钱寄给了远方的家人,却还要被黑势力所盘剥。后来甚至被关押帮助毒贩照看非法种植的大麻。男孩想办法找到了姐姐,却最终给姐姐招来了杀身之祸。女孩所向往的西方天堂是她现实中的地狱。
67/达内兄弟移民题材的类型化尝试,仍然是手持摄影、精妙的调度和高效的剪辑方式。达内兄弟的电影不缺少矛盾,《托里和洛奇塔》在二三幕始终萦绕着不安,但缺少的是当初《他人之子》《罗塞塔》那种激烈的戏剧式冲突即完全两难的人物处境,缺少道德和生存两大命题的相互碰撞产生的火花。影片更像是《罗尔娜的沉默》的变种,中规中矩的达内出品。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