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男主角是一位比利时青年,因为接受了对《古兰经》的极端主义解读,走上了谋害自己老师的道路。
第72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吕克·达内 / 让-皮埃尔·达内 第72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最佳导演吕克·达内 / 让-皮埃尔·达内
《年轻的阿迈德》下载观后评论:
2.5。SIFF第十三场。达内作品的实际观感中并不会存在强烈的戏剧痕迹,一方面是其自然主义的形式(手持长镜头、零配乐、非职业演员、松散情境)掩盖了情节上的过度设计,另一方面是预先为主角注入的原始身份成为了戏剧桥段赖以成立的支点。特殊身份和主观视点使得达内作品基本不具备普遍意义上的社会价值,因此它们大多缺乏有效表意,并易于复制。之前几部公认好作即使有着创作思路上的局限,但至少都在自身的维度中抵达了完成度的上限,而「年轻的阿迈德」却存在着许多显眼的弊病,如心理变化的不合理、宗教奇观化、冲突的刻意设置,这是一向擅长藏拙的达内兄弟的一次严重失手,它作为创作流水线上一件不合格产品,暴露了过往作品序列的更多问题。但本片还是好看的,对于如何交替使用观赏性段落与功能性段落来制造最舒适的观感,达内很有一套。

经典的达内电影,大量的手持 长镜头,行云流水的节奏把控,简洁克制但又暗流涌动张力十足的镜头语言,引人入胜!我是第一次以类似纪录片的方式看一个虔诚的穆斯林的日常。看着这个单纯少年,从他呆滞的表情、笨拙的动作、隐忍的决绝,直到最后凄凉的结局,观影全程在一种不安的情绪中度过,可悲、可恨、可叹。其实宗教教义并没有错,或者无所谓对错,但错的是传教的人,或蠢或坏,荼毒了一代又一代年轻教徒。我不同意很多人说结尾是感化是醒悟是败笔,结尾是这个需要立刻执行刺杀来自证纯洁信仰的少年,遇见了接近死亡的意外坠落后,展现出的那一瞬间少年本真,是整部电影里他第一次表现悲伤的情绪。用原本打算刺杀的工具完成的自救,是那么让他伤心、失落和无助。这不是救赎,他也不会因此觉醒,在他坚定的信仰面前,这是彻底的失败和虚无。

初次体验这样类型的电影,观影过程很奇妙,总体感觉还是不错的,这部作品不论从技巧,手法,风格上来看依然是非常纯正的达内兄弟的味道,简单自然却铿锵有力。十分娴熟地向观众展示了青春期的冲动与极端宗教信仰对一个男孩生活与心理的冲击力,男孩的表演也比较自然,虽然在面部表演上没有太刻意,但是男孩呈现出的动作与台词表演从整体上很好地让我感受到各种内心活动的力量之间的对抗,非常喜欢母子戏和最后初尝禁果之后的剧情着实显得十分高级,戛然而止的结局反而升华了电影的内核,设置得如此克制与动人,也是设问式结局的魅力所在!但就电影本身而言无法让我十分入戏,一些不紧要的剧情也挺容易让我走神,在情感上无法产生共鸣的效果。可惜这是无法避免的吧!年轻的阿迈德和年轻的信仰,正是这种不够成熟的心智才容易走向如此的极端。

3.5,手持长镜头 跳切/动作省略,加上中小景别,几次甩镜头也用的潇洒,小男孩带来的压抑,错乱,急躁呼之而来。其运镜已臻化境。稍有对古兰经“圣战”有所了解,其洗脑的成效及彻底一直为人讨论猜测。看见阿迈德真的禁不住一身冷汗,一直心怀恐惧预测着这群疯子为了荣升“天堂”疯狂宰杀的场面会爆发,但结尾颇意外“折中”式的处理还比较轻巧!相比,对照现实没有那么沉重和嗜血(参见50分钟新疆纪录)。大量客观镜头和景别选择,呈现了对阿迈德的私人化言行“纪录”,加上各种肢体小细节,人物形象倒是鲜活,但又保持距离,放弃了“内心探索”。格局不大,家庭和教育感化两条线和主角的几次交汇比较单一,整部电影短小精悍但厚度稍显不够,穆斯林文化变为背景交代也是戛然而止。

还是熟悉的达内!预谋杀害“不洁者”所日复一日打磨的武器,成为了呼求其拯救自己生命的求生工具。展现“抗争”的过程而非“幻灭”的时刻,是达内永恒的主题。几乎所有达内的影片中,主人公总是执拗到底,用某种内在的坚持力,某种执着的意念去支撑自己的行为,尽管这种行为是不被予以世俗道德承认的所谓“疯狂行径”,“我”以“我”当世的生命体验作为笃信的坚实基底,一切外音都不入耳,一切劝导都不成立。而最后转折的高光时刻,又是如此戳心,如此猝不及防却又在情理之中。坚持原教旨主义的阿迈德对轻视古兰经的阿拉伯语老师的仇恨,在不断发酵到最后突破一切约束就快要得逞的时刻,获得救赎的途径同样也是亲身体历的一部分,“思想的改变”始终是内在驱动力主导的。

【74%】“你是喜欢模糊的我,还是清晰的”达内兄弟的镜头语言生猛直接,始终紧随人物行动,过分聚焦于脸,却因男主角淡漠呆滞的脸部变化,使得影片始终无法深入人物内心,只见其变化,不见其过程,形成矛盾关系;手持摄影带来的临场感/真实感营造出一种第三者/局外人的视角,但过分聚焦于人物行动而忽略空间连贯性,使之人物穿梭的空间支离破碎;在故事文本上尽可能做减法,将不必要的支干剔除只保留故事主干所以影片呈现出的效果精炼简洁。以凶器为线索展开的前后呼应式工整架构使得影片结尾达到了回溯/讽刺效果,更使得影片极简/工整到令人匪夷所思。显而易见,戛纳电影节所颁发的导演奖是为了褒扬达内兄弟一直以来的成就而并非针对本片。
200611 【B 】高度凝炼而不失关照,观感逐渐回升至一个高度,喜欢对观众如此表达暖味感的达内兄弟,或多或少也有回想起[单车少年]中那个随风疾驰的身影。穆斯林身份连带极端狂热的危险性动机立足于多意的规训语境中(宗教的与劳教的),即将自我救赎/理解的心理变动轨迹发生在同一个封闭且矛盾的空间之内。在另一方面,母亲.教师.少女特殊身份的出现或属于完善人物私人性情感一面的”画外”符号,将动机的危险性由此相对自然的转变至心理层面对于“救赎”之理解的对抗关系之中。而人物却依旧如刻意规避正视镜头的面容那般拒绝被摄影机直接的理解与定义,为此构成对于行为的暖昧与不确定性的感受,某个进入或贴近人物的角度。
还是达内,还是纪录式、长镜头、无音乐老三样,这次达内触及了稍显敏感的政治题材,但也不过是套了个壳子,骨子里还是达内擅长的短时间内现实主义成长故事。因为特殊的语境使得主人公的行动在常人的逻辑下不易理解,让观众对于剧情发展始终无法完全预料,每当你觉得他应该改变了,下一秒又告诉你他好像又没变,但细节的堆砌又使我们得以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细腻的变化。突如齐来的爱情就像催化剂,迫使他感受到了信仰的摇摇欲坠,他必须赶快做出行动来捍卫这道保护墙,肉体的剧烈疼痛彻底击溃了他,故事戛然而止,就像达内的其他电影,现实还在继续。不过显然,对于这个非常复杂又极具特殊性的问题,达内普世的处理确实有些简单。
电影戛然而止的结尾又回到了我们熟悉的达内兄弟原本的温柔,最后阿迈德是否真的改变是一个模棱两可的观点,自始至终电影都是巧妙地建立起来的。他教另一个男孩法语,在农场工作,与露易丝发生关系。但与此同时他继续朝着一个潜在的暴力前行,他的思维方式似乎僵化到了危险的地步。这部电影不是一个简单的“鼓舞人心”的变革故事,这里没有以往的陈词滥调,精简的制作几乎没有一个多余的框架。但它也没有把阿迈德描绘成一个注定失败的人,结局要更微妙得多。因为导演找不到更好的答案,他只能表达怜悯,惋惜和些许不甘,看似轻描淡写的剧情,其实导演心中是更多沉重的无奈,最后也只能留给观众更多的思考和不同的解读。
拍摄手法上倒没有什么稀奇的,还是达内兄弟的三板斧:手持、跟拍、运动长镜头;但选材很紧贴时代、反映社会现实,这也是达内兄弟电影的显著特点。这次是聚焦于席卷欧洲乃至全球的极端化。通过种种细节来表现极端化对一位少年心理和行为方方面面的影响,直白而又不加修饰,只要对这一社会议题稍有了解,就会颇有触目惊心之感,而不会感到什么无法理解,是一次精准的解剖。圣战士、野阿訇、去极端化矫正中心、“奴隶制造”、劝说入教失败后翻脸不认人……实在太带感了。最后的结尾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政治正确,软和温情了些,虽然那种情况下也能理解。
讓我想起了那位十三歲沙人秦舞陽。我倒不覺得熊孩子什麽的,十三歲的年紀本來就有一種向死的魔力,而且那時候人總是相信永生,他們即使設想死,作爲主角的自己也在幻想中擁有永遠的生命和記憶,他們只明白故事和歷史中的生死,覺得那不會發生在自己和自己認識的人身上。無論是Mujahideen還是shahid,都是他人的評價,十三歲的孩子意識不到對於自己而言死亡就意味著人生徹底的結束。沒有飄揚的旗幟,沒有光榮,沒有感動的熱淚,只會有兩個從此破碎的家庭。死一點也不好。在虛無的人生上去探索和愛,確實是更大的jihad。
达内兄弟第一部,看之前也没有特意了解一些背景,看完还是很有出乎意料的感觉。影片很短,平和叙事,平和到前期看的有点困倦,一边困倦一边感叹极端信仰的可怕,对“异教徒”的憎恶从一个青少年身上表露出来,或许不是憎恶,只是被告知想要死后去到天堂必须完成的任务,面对露易丝的大胆又露出少年的天真。总之 虽然没什么大起大落,但每个人物的情感都传达地很到位,妈妈的绝望无助,老师的恐惧崩溃,少年们对于“真正穆斯林”的不明所以。最后的结局还揪了我一下,以为他要借机杀了老师,结果是被摔醒了。个人感受:不算好看但值得一看
前半小时里那大量的近景手持跟拍所营造出的狂躁感,在后半程变得相对缓慢与冷却下来,但一切正在变得更加让人恐惧和担心:暴力是不是从当初冲动的意气用事,变成了一种深思熟虑的蓄谋。劳动、教育、运动、互助甚至还有爱情,它们曾经让人松动过吗,似乎也有,但它们都是隔靴搔痒的。因为它们都是具象的小温暖、小感怀、小确幸,它们统统无法抵抗那个宏观的大前提:教义上说,这些都是谎言和罪恶。那个宏观的大前提背后有更加庞大的东西,它超出整个欧洲既有的心理经验之外,所以拿来改造少年犯的那一套默认系统,只能被证伪和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