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过年 黄健中
男方带女友回到乡下老家,却遭遇了种种尴尬……《过年》下载观后评论:“过年好”1.没想到1991年的一部国内电影,如此的深度,五味杂陈的生活,家庭关系,人心隔肚皮
男方带女友回到乡下老家,却遭遇了种种尴尬……《过年》下载观后评论:
“过年好”1.没想到1991年的一部国内电影,如此的深度,五味杂陈的生活,家庭关系,人心隔肚皮,人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盘,一帮国家级演员演的入木三分,映射那个年代,还有那时的人们的众生相。二姐混的最好,果然腰杆最直,“人善被人欺”,葛大爷演的真好。李保田饰演的父亲确实有分量。将现金放在盘子里上菜的一幕堪称经典。2.过年,原本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在北方更是如此,一家子因为长者三代或者四代同堂,回家过年,但除去一二代,之后的所谓“亲戚”关系大都如此,明争暗斗,假亲假近,阿谀奉承,逢场作戏,一旦触及到尊严或利益,丑态百出。尤其我们的父母辈,文化水平素质普遍偏低的大环境下,真是一言难尽的“亲戚”关系。早日看透本质,人性本是如此。3.成人的世界,都差不多罢了。

“包那么多饺子干嘛?按户口本上的包~”看完了,卧槽…………真热闹。所以我最怕过年,还好现在大了,姥爷去世了,过年都很冷清。“橙子咱这是上哪去?”“姐”“嗯?”“沈阳的故宫,北京的紫禁城,你想上哪咱就上哪。”(自己听的,没字幕)感觉他们还是年轻时候的情意,一直都在,男的主持家的时候特别有威严,在老伴面前立刻变成了年轻时那个小她八岁的弟弟了,特别暖心。“你爹年轻时候也疯过一阵子,过去就过去了。”我感觉我过不去。最后打架摔碗盘那一出,太真实了,我完全不想再回顾那种过年的滋味,突然热闹突然冷清,难过。赵丽蓉不让扫,说财会扫没,太真实了,就像我姥姥会说的话一样

最先回来的老二就是想问他爸要赞助费。大姐夫最恶心人,对妻子不好,逼她堕胎,调戏小姑凉,还颠倒黑白说二姐夫坏话。二姐夫实在人,对大家好。最受老婆欺负的大儿子醉后对二姐说,这人啊,要是太老实了,就容易受伤害。接着就是大战。火锅都倒了竟然没有发生火灾。小儿子倒是正义,看大姐受欺负,就去打大姐夫。大媳妇有点坏,老想着骗老人的金戒指。大姐夫就想骗老人买股票。二儿子就想赞助出去游学,小儿子就想结婚要爸掏钱。妈对大姐说的话,也是无语,说你爸年轻时也花心过一段时间,老了就踏实了(类似这样的话),大姐就只好又回家。二儿子和女朋友也就一起走了。分了,6个家啊。分了好。

1991,那时候六小龄童还没有文体两开花,葛优还没有问鼎戛纳,赵丽蓉还在春晚的舞台风云叱咤,李保田还没有因为硬杠投资方被封杀。那是个美好而纯粹的电影年代,一切都很慢,电影更像是手工打磨的艺术品,而非产业流水线上的模式化商品,因此才能沉淀下来有分量的作品,留得住经受时间考验的影像。《过年》是中国版的《东京物语》,影片发生在一个乌托邦式的东北农村,但所展现的是典型的中国式家庭关系。张弛有度的故事和饱满有力的表演,营造了若隐若现的紧张情绪,凸显出无处不在的家庭危机。这是一部只有中国导演才能拍出来的电影,也是只有中国观众才能看懂的电影。

婆婆05年去逝时,我刚小学毕业。父亲几兄妹为丧葬等事宜吵得喋喋不休,大有电影结尾时的完全撕破脸之样。更甚的是,竟有人说以后爷爷去逝了,直接丢河里之类的话。我整个人心都凉了。想来我的家庭也不怎么清高、和睦。这么多年了,倒也有所缓和了,可有些事终究是过不去的。大年三十也不再如当初能聚齐所有人了,倒也因此能开心过个年。我是晚辈,很多事都插不上嘴。听着这些琐事,我是真不想回家过年。但家家不都这样吗?哪有万事和顺的家庭,哪有不走弯路的人啊!真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人人有首难唱的曲!

这阵容,有点厉害。片尾曲腾格尔唱“公蛤蟆搂住了母蛤蟆腰”贼逗。原本还以为要拍点啥和平大团圆体现真善美啥的,还好还是闹剧。六小龄童演的大哥说什么老实人总是受欺负,我觉得老实这个事是分有没有的选的,他那样的老实是受不了争名逐利,不得已而为之的老实,那老实之后的受欺负也得不得已忍着。但是一个看开了的人,他选择老实,也必须是做好受欺负的准备,到时候并不困惑埋怨的。可惜大部分人都不是自己选的,都是被迫接受生活的一切,那样一旦不顺心就必然会各种想不开的。

一部家庭的悲剧,看完更是深感当今家庭维系的困难,不过许多拆散重组的短暂幸福。父权看似牢固,却也难免衰败消退,子女太多未必就是幸福。我也是个有兄弟姐妹的人,如果是独自一人侍奉父母,做再多得再少也无所谓,但若是和兄弟姐妹妯娌一起,我又是个极其强调公平的人,大概也就是如此道理。过年在每个家庭里都是个神圣又诡异的节点,小时候充满孩童的幸福,长大后却深谙成年世界的危机四伏,一年里堆积的矛盾和不甘,愿望与诉求,极其容易在酒精和人群假意的热闹中泄露出来。
演员都是大咖。 ① 六小龄童演的角色老实,不声不响,有一个泼辣蛮横的老婆,老母亲问他觉不觉得憋屈,他说: 人生在世,难得心境悠远。 大姐夫情人的母亲在过年找上门,大姐痛哭,六小龄童说: 太老实了容易受到伤害。 最后终于爆发。 ② 小儿子不干正经事,结婚都要向全家人募捐,老父亲说他: 吃啥啥不剩,干啥啥不行。 ③大姐夫好色,手脚不干净。老母亲却这样劝大姐: 老头子年轻时也火过一阵。
建议每年贺岁档重映,彻底革除过年的陋习(实在不想加狗头)。六小龄童最后那一棍子打的,真是惊魂动魄,但也给鸡飞狗跳收了个尾。只是正如之前台词中交代的,这不是平安镜第一次碎裂,这也不会是最后一次虚与委蛇的春节。一个解读蛮有意思:两个老人家最后逃离东北,要去的地方是故宫,是紫禁城,意指一个足够传统的、但已经消逝得只余意义能指的所在。这样的所在,大概就是原教旨主义者的“过年”。
鸡飞狗跳的春节,因为血缘聚在一起的一家人,还是会因为钱产生矛盾。赵丽蓉老师演得太好了,真就是一个最平凡的姥姥或者奶奶的形象,一辈子操持家务,从来都是想着别人,宁可自己受委屈,吃饭的时候总是等别人吃得差不多了,才放下手中永远干不完的活来吃饭。这部是由舞台剧改编的电影,矛盾一个接一个,人物众多却个个鲜明,丝毫不乱,足见功力。那一盘八千块的大菜令人印象深刻。
摄影剪辑都不太好,但30年前,可以理解。剧情冲突都足够到位,一层层撕掉虚伪的外衣,把赤裸裸的利益趋向露骨地展示出来。一个个子女各怀鬼胎,争抢老父母那点辛苦钱,其实有因才有果,仔细想想赵丽蓉近结尾的话可以感觉到,父母年轻的时候也大抵这样吧,教育就是这样传承下去了。其实有太多人迷迷糊糊地“按部就班”过一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只知道“应该”这样生活。
倔强的老头,劳碌的婆婆,窝囊的大儿子,势利的嫂子,攀高枝的二儿子,啃老的小儿子,油腻好色的姐夫,隐忍的大女儿,老实的小女婿,霸道的孙子...每个人物都很立体,也可以在现实中找到映射。表面是个热闹团圆的家庭但实际上各有算计,矛盾犹如慢慢泄露的煤气在结尾突然被引爆,太写实了,完全可以相信这就是一部真实的家庭录影(我曾亲眼见过类似的闹剧)
很多人处境做法能理解,但是有个儿子以借的名义借1000块,名义是考察。这个弹幕为什么喷说什么做法不对,啃老,什么父母只有抚养18岁的义务云云,现实中你们都是自己没靠父母结的婚?买的房?说实话能以借的名义我觉得很不错了,有骨气(别说什么我不知道1000块在那个年代值多少钱云云、对比那个金戒指800多,这有啥不明白的)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