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被描述为“对生命意义的诗意沉思”。故事发生在1955年一座虚构的美国沙漠小镇,镇上正在举办一场年轻天文学家/太空人大会,原本的计划是让来自美国全国各地的学生和家长聚集在一起进行学术竞赛并且争取奖学金,但是却意外被即将改变全世界的大事件打乱原来的行程。
第76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韦斯·安德森
《小行星城》下载观后评论: 舞台下的演员交流暗淡无光,舞台上的演员表演色彩纷呈。用了类似于元电影的概念,将现实与虚构交织在一起,还特地让不是本场戏的演员看似失误地走进画框之中,形成间离效果。最后还让男主Augie从台上走到幕后,从角色变回演员,借他的口说出那句”我还是没看懂这部电影“。很多地方的设计都像是在玩3D类RPG网游,分幕相当于关卡,包括原子弹的烟雾等特效上的制作都在向游戏靠拢,尤其是横摇镜头中的丝滑感,不禁让人联想到是观众手里握着一个鼠标在控制主观视角的方向。总体来看还是Wes Anderson最擅长的那一套,色彩搭配丰富,居中构图,小津正反打,画幅变换,以及通过大量的横移镜头将人物放置在同一个平面,还根据人物的位置用上了左右声道。然而导演过于坚持他所谓的风格,以及显摆他在美学上的才华和仪式感,导致剧情支离破碎,没有太多真情流露。
后现代主义样板戏,较之前作更甚,穷究形式几近走火入魔,徒有花哨的元素堆砌,完全抛弃了叙事和情感表达,如果说《法兰西特派》尚且是用短小单元剧拼接而成的连环画册,那么《小行星城》则彻底变为了支离破碎的翻页幻灯片,试图摸准故事脉络,却在断层跳脱的剧情中愈加恍惚。韦氏美学配方包装出又一部言之无物的精致花瓶电影,仅做到视觉层面的好看,蹩脚且晦涩的台词高频输出,演员如同被严格框定在空间景观里的玩具木偶,宇宙与生命存在意义的母题探讨从未落到实处,泛滥扩张的影像蹂躏感官后只剩倦怠,从纸媒挽歌到复古太空梦,有关怀旧的作品主题被反复咀嚼也足以令人疲劳。独树一帜的美学造诣成就了韦斯安德森,不断固化的风格标签也将他围困囚笼,创作者陶醉于个人趣味表达,很难真正走进观众内心,当新鲜感透支后,这种奇技淫巧便再无惊喜可言。
很難評價。感覺我認爲片子想説的抑或我想聼的在字母片尾曲的歌詞裏。正片的戲中戯結構以及他標志性的攝影和演出手法,還有越念越快的臺詞,給我很强的疏離感和間斷感,以至於對於Earp的創作理念、Augie的悲傷心曲、Midge的隨波逐流都不太理解。感覺黑白色的劇場才是講述意旨的地方,而且凝聚在一個scene裏就講完了,但是所謂的Earp想寫的“一群人共享一個關於神秘天體的夢”的故事卻花樣繁多。有點想到《倒扣的王牌》,但是感覺完全不同。所謂睡去又醒來的,似乎只有Augie。| 但是看到諾頓和威廉達福和AB同框感覺好妙啊…一勺冰激凌就能親一下諾頓嗎(x) You cannot wake up if you do not fall asleep. So live your dreams.
7.0/10。①一个剧本的故事本身(以1955年某美国沙漠小镇的年轻天文学家大会为引讲述该小镇的各种故事,关键词包括爱情/外星人到来与正府的隔离措施/表彰小天文学爱好者们/等)&剧本的创作过程与正式演出。②一种童趣般浪漫的幽默,渲染技法如:各种角色机械且卡通化的表演;通过大量严谨的构图(包括构图本身和分屏形成的构图,具体形式体现为对称/人物中心/九宫格/等) 服化道、丝滑的变焦/横移/横摇/垂直升降运镜渲染了正规庄重感,从而更反衬了角色的滑稽;大量绚烂甜蜜的色彩;配乐也能很准确地烘托气氛。③故事信息量严重过载(程度似乎比《法兰西特派》严重?),导致幽默的点被大大削弱:观众连故事都不能轻松看懂,哪有精力去体会笑点?
什么是表演?什么是西部片?什么是韦斯安德森?“你的父亲在星星上。”“离我们最近的星星离我们4.5光年远,他不在星星上,他在地里。”安德森时刻向自己发省,自己的角色是否有七情六欲,他们是否有情绪,他们又如何与演员照应,他的答案是否有些空泛,甚至有些自大?“你要沉睡,才能梦醒。”谁都喜欢韦斯的幽默感,谁都可以质疑韦斯的电影形态。//韦斯的电影向来给我一种纵深的印象,在他精美的玩具盒中,前中后景发生着同样重要的冒险,《小行星城》的世界却在横向延展,简直是要对宽银幕构图极致开发,还有那些无死角的外景环拍摇移,连斯佳丽墨镜里的倒影都是设计好的,无法想象怎么拍的,可恶。
韦斯安德森史上最绚烂的卡司 最抽象的表达,这次美学风格有点retro-futurism的感觉,很喜欢;整体比法兰西特派差远了,但是依然在隐晦地讽刺和探索一些社会问题:可能在导演眼里,现在的美国又有点回到了冷战时期的mentality,自大但是惧怕一些其实没那么可怕的假想敌,也只有经历过这段时间、那些为了证明自己而做的无谓的举动(战争/暴力等)才能wake up,回到理智冷静但是单调的现实状态(PS. 寡姐浴缸里的那场戏旁边小凳子上有个巨无霸Chanel香水瓶笑死我了;后续有字幕组要翻译的话得对这个难度和工作量做好心理准备吼
即上次《法兰西特派》帮数个一线演员度过疫情困难时期后,《小行星城》又用一个很弱的剧本率领一众明星life goes on.实在不忍心批评韦斯安德森,但如此单薄的内容又填充大量似乎深刻但事实上不知所云的台词,没有故事只有形式,这样的作者要么遭遇瓶颈,要么自我陶醉。you can't wake up if you don't fall asleep.——真理!我确实睡着又醒来好几次。(另,唯一让我精神一振的是蒂姆·波顿在《火星人玩转地球》里的绝杀配乐,哈哈)
戏中戏中戏的结构有点过于花哨了,Asteroid City和舞台剧幕后切换的时候情绪有时候接不上,就看得有点迷糊,体会不到转场内在的逻辑。故事好丧,人与人的悲喜并不相通,经历第三次接触这种史无前例大事件的朋友,昨天还有说有笑打情骂俏,隔离解除的几个小时之后就悄无声息的拍屁股走人,只留下一个找不到人的PO box地址。就像演员导演编剧也可能都不理解剧本,其实我们也不过只是迷茫却努力的扮演自己的角色,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地点和相遇的人虚与委蛇,到头来幕布落下,一拍两散。
【3.3】更肆意的韦斯美学,如果去除掉繁多人物蔓生的荒诞和滑稽,更像一个处理死亡的故事,高饱和的戏中失真和黑白色调的戏外因为那些分不清演员还是角色的台词开始模糊了距离,这种指涉让人想起莫莱蒂在《我的母亲》里那种含糊钝化的语调处理。韦斯电影少有的口号式的反复宣言想要从人物复杂关系的消磨内耗中指出一条理解的明道,抑或是在插科打诨后创作者少有的真诚现身,但这梦有如布景一样明媚缺乏深度,连演员都在沉浸和现实里游离,自然也很难畅快舒畅的醒来。一次夏日浅眠的困倦。
“You can’t wake up if you don’t fall asleep.” 从21年的《法兰西特派》到今年的《小行星城》,韦斯·安德森都不再像从前关注叙事或情感,而是絮絮叨叨、冥顽不化地输出自己的个人风格:标志性的马卡龙配色、九宫格构图、水平垂直运镜、连珠炮般的冗长对白……即使大多数观众已经审美疲劳。然而在鲜艳和近乎于强迫症的秩序之下,是彻头彻尾的失控混乱,以及试图隔离封锁的无效尝试;充满了机灵的现实隐喻。
“韦斯安德森的梦境”:多层嵌套的情节无意做好叙事或揭露真相,反而零散地串联起一个成品故事走向观众的过程,温和、精致的场景由正片、花絮、构思、解说构成。如某句台词大意说“电影轻柔地引导观众进入诗意的梦境”,《小行星城》就像韦斯安德森本人关于电影制作的梦境一般——镜头随着意识的流动在画面内外随意穿梭切换,甚至多次与荧幕外的观众眼神交汇。也和梦境本身的特质一样,电影强韦斯安德森特质的秩序美学下流露出了一种潜意识的失稳与不安。
前作虽然饱受争议,但个人觉得还算是极端还原了纸媒质感,《小行星城》这里还真就变徒有其表的连环画,每一张都在诉说自我,而不考虑当下叙事,走马观花的人物,主题也在框架里虚无缥缈,不确定要在何时给观众什么信息。《布达佩斯大饭店》完美在美学之上言之有物,融合每一秒都紧凑的叙事。毫无疑问韦斯安德森依旧是富有创造力的梦想家,我也能从这部电影里发掘出许多精彩瞬间,但他的作品给人的感觉远远不该是这般空洞和平庸的。
啊,好无聊好乏味,没想到有一天我也会厌倦韦斯安德森,简直就是“流水线”作品。从“法兰西特派”开始,导演执着于形式主义,一帧帧精美的装潢,对称构图。动人的画面有了,只是故事不再动人。“法兰西特派”好歹回望了一下纸媒时代,而到这,导演直接就放弃了叙事性,或者说,叙事早已沦为美学风格的点缀。试着去理清脉络却依旧雾水一头,尝试去感受却只感到“空无一物”。我不去理解了,也没什么震撼,更不想重看,就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