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捕鼠人 韦斯·安德森
本片改编自罗尔德·达尔鲜为人知的短篇故事,主人公是一名专业灭鼠人。《捕鼠人》下载观后评论:以韦斯的标准,这篇其实是最佳,比亨利的故事还更好,怪异而精巧,虚实变幻
本片改编自罗尔德·达尔鲜为人知的短篇故事,主人公是一名专业灭鼠人。
《捕鼠人》下载观后评论:
以韦斯的标准,这篇其实是最佳,比亨利的故事还更好,怪异而精巧,虚实变幻,空虚的燕麦罐却配上摇动的声音,东方戏剧的程式真正成了表达手段,而不再是显示趣味的装饰技巧,特意出镜的黑子不再突兀,仿佛只为逗趣,而成了提示,师承脉络。是他要的那个味儿,日本味。不由得黯然,喜欢日本的白人最后都会厌憎中国,在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即将揭晓的最后几年里,指不定就会看见韦斯这类人声嘶力竭地反华

文学最爱用的主题:人的异化,但影像形式却比前两个短片“糙”多了:无实物表演里的毒燕麦和活雪貂活老鼠,说不上是麦高芬,更多的是影像缺席的空虚感(尤其和精致的平面背景和直接打破第四堵墙入镜的、装备齐全的道具部门相比较而言)。唯一合乎主题的是表现主义底光中人鼠之间的身份融合、交错和混乱。

实验性远大于故事性,一眼虚假的布景,不仅是模仿舞台剧甚至是模仿小说文本,旁白直接参与画面,旁白与角色(捕鼠人)交互,角色与场外交互(所有角色面向第四面墙,捕鼠人直接与观众对话)。无实物表演,预期违背,三一律。最终,繁杂的技巧失去功能性,只留下一个反转故事本身。
比对《天鹅》,Richard Ayoade讲述的魅力会削弱一些,或者说,在一则略带黑色风格的故事里,即便是他,也没那么适配。三部里目前最弱的一部,精简不少的置景,更要一种背靠古远模式的惊悚对峙。突然又觉得像是乐高小电影,在展示惊吓的时候,有了一种童稚的安全感。
短片看到第三集,关注点已经不在于韦斯·安德森的画面、色彩、构图而是更沉浸于Dahl的故事本身。《捕鼠人》挺有趣,区别于Swan的残酷性从而增加了更多的现实隐喻。两段捕鼠演示无实物表演却让人沉浸其中,画面感极强。人即为鼠,鼠即是人;人鼠相峙,鼠人合一。有点意思!
3.5 省略觀眾想看的(動作):下毒(被毒死的鼠)、雪貂與老鼠搏鬥、人咬鼠;強調「姿勢」的重要性:捉住動物的手、如鼠的神態步伐。經過言語敘述的修飾和串連,當觀眾接受電影媒介的假定性之後,表演的姿勢隨即變得自由和豐富起來:鼠為何不能講人話?人又為何不能成為鼠?
看到Netflex上突然出现了好几个大牌演员云集的短篇,很开心的看了。结果发现完全是韦氏有声书,有新意的尝试,但是看得我一脸懵圈。短篇故事本身就比较难懂,我还专门搜了这篇故事到底想讲什么,再加上电影的艺术创作,更加晦涩了。剩下的就不看了吧......
镜头特写在老鼠身上,老鼠开始延续这一系列的特点表演台词的那一段眼前一亮。但总体这一篇没有第一部抓人的故事,也没有第二部较为有趣且极度舒适的布景。在我看来和第二部一样,都不算是优秀的短片创作,甚至略逊于第二部。
★★★☆ 這個系列短片看到第二部,漸漸開始習慣了有聲讀物影像化的表現方式,也可能得益於這次的故事有抓到我,明媚之下藏著灰暗,最後墻上那張Missing海報,讓人在心裡小小地“Wow”了一下。
不知道最后谁会吃了那新鲜带有剧毒的燕麦,要想捕鼠就喜欢更了解鼠,甚至成为老鼠。化身为雪貂,嘴角带血用最原始的撕咬方式,对着被绑住脚的猎物。可是对那些在下水道流窜的老鼠来说,没见到捕到一只。
四部短片中质量第三,捕鼠人亦是“鼠”,以“鼠”捕鼠,看不见的鼠,看得见的玩具鼠变成能动的鼠,所到之处皆是鼠。ps:开头镜头的推拉平移差点以为在看老洪的片子(bushi
是抓了两个典型,做例子么?大多数老鼠还是继续我行我素。雷声大雨点小啊,说的抓鼠要一网打尽么?最后把老早就想干掉的老鼠拿出来示众,看起来腥风血雨,实质老鼠就是没抓到。
网络版资源 安德森的有声书系列 人物朗诵文章的语速和他电影里的人物介绍一样 信息多到让人犯困 人鼠对峙段落挺有趣的 鼠鼠置换 罗尔德·达尔的短片故事不如长片吸引人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