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美国帕洛玛影片公司出品,导演悉尼.波拉克。三十年代初,正值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洛基为好莱坞举办百对舞蹈选手马拉松大赛,在这些选手中,每个人的目的不同,有的为了赚钱,有的为了能上电影,有的则感到无聊才来参赛。几个星期过去了,几对主要竞争者都遇到了不同的意外问题……
影片以写实的手法,通过反映各色人物的心理,表现出美国社会存在的矛盾。纵观整个影片,情节安排、技巧处理、演员的表演都算是出色的,曾获第42届(1969)最佳导演等9项提名,结果只获得最佳男配角1项金像奖。
第4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提名)西德尼·波拉克
第4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提名)简·方达
第4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吉格·杨
《孤注一掷》下载观后评论:
波拉克借由大萧条时代流行的舞会马拉松比赛揭开了所谓的美国梦的实质,整部电影就如同当下的电视“真人秀”选手们来自不同的地方,因为不同的原因,来争取最后赢者通吃的大奖,在漫长的比赛中,举办者还要人为制造无数的噱头来博取观众的眼球,他们让选手之间争吵、怀疑,让孕妇来参加制造话题,同时还故意来拉CP,观众会打赏,会选择自己支持的组合,这不就是当下粉丝经济的翻版吗?当然最后他们会发现,大奖并不是真实的,那只是海市蜃楼的幻梦,走出这座监狱外边的世界还是荒芜与萧瑟的,而生命也只是个不重要的东西,什么都不能阻止这场戏继续演下去,射马无疑也暗示着自由本身的被剥夺,幕后操作一切的原来才是最终的赢家,从来就没有什么奋斗改变命运,努力实现梦想,这一切都不过是时代荒诞的注脚,在观看他人的痛苦中,我们找到了快乐和安慰
120分钟版,另一译名《夺命舞》让我想起了明哥的《攞命舞》,而其中「这搏命时代,我搏命存在」的歌词也切合本作主题。在这场漫长的群舞马拉松中,有人是为了争夺高额奖金来养活尚未出世的腹中胎儿,有人是为了让观众席上的好莱坞导演相中而平步青云,真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而逐渐深入的比赛似乎再也无关每个人的耐力与决心,而是变成一场娱乐至死的作秀(男女主角被要求结婚来吸引CP粉的打投):在疯狂竞走比赛中暴毙当场的老水手,休息室中像炸药桶般一点就着的紧张氛围(同样来自主办方的精心设计),伴随着主持人高昂的声调与刺眼的灯光,使每个身心俱疲的参赛者逐步陷入疯魔之中。直到结局观众才明白,男主杀掉白忙一场后对生活失去希望的女主,就像开头农场主杀掉断腿的马匹一样,只是一场仁慈的安乐死。
看睡着了。观感跟波拉克的《浮生录》挺像的,都有角色渐渐幻灭的过程,男主一登场有段疑似他童年的幻像。一对年轻人在一场马拉松舞蹈赛里结为搭档,为了赚钱或被星探发掘,所有人都吃住在体育馆里,这是对他们体力和精神极限的考验,电影画面泛白,角色都是汗津津或面色苍白,这让他们看上去像是些在沙漠里被炙烤的迷途旅人,整个过程充斥着选手衣物被盗、搭档拆散重组、主办方控制赛事等等乱七八糟的龃龉,整个体育馆布景搭建的比较细致,乐队啊观众啊休息室啊到处都乱哄哄的,全片节奏处理突出一个赶,在两场竞走比赛的呈现上达到高潮,演员们还总是一副精疲力竭活不起的样子,总之让观众看得比较累,主题却没有相应的拓宽,还是个折磨观众让观众跟着体验的路数。片尾男主射杀简·方达的设计比较迷,·看不出他精神绝望到这个程度了
六十年代末的电影,大多写了破灭。相比于永远得不到和得到再失去,破灭的感觉其实更绝望。一直追寻的,并不是想象中的,亦或是得到了发现并不相同,或者并不快乐,就好像飞蛾扑火,其实飞蛾是幸福的,直到死亡也是本着光明去的。当告诉你你一直追寻的其实是个幻影,还不如死了呢。可笑的是当年讽刺的,时隔这么多年,依然还是问题。Robert的最后一枪,只是减轻了gloria的痛苦。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但依然爱它。然而并不是人人都需要成为英雄。如果真的太累太爱不上这个世界了,相比于痛苦的活着,或许Robert才是善良的。你看那个瞒着死亡信息不汇报,为了保持游戏规则和秩序安抚人心的,多么眼熟,又多么讽刺。人山人海,边走边爱,是爱还是需要。一个电影讽刺这么多,也是绝了。
参赛者眼中这是一场关乎胜利的游戏,观众眼中这是一场关乎旁观他人悲哀的游戏,举办者眼中尽是利益。当比赛进行到焦灼的程度,参赛者沉迷其中,将其看作人生唯一的希望,对于女主而言,过去悲惨的回忆、在比赛中举办人表明了对她的不看好,她说自己从未成功过,这次也不会成功,未来也不会成功,因此她选择了死亡。当一个人在一个困境中当局者迷时,绝望让死亡成了她唯一的选择。一次无聊的比赛映射着社会压力与挣扎,如果说社会让一个人的内心如温水煮青蛙般腐蚀掉,那么这次比赛就是将社会浓缩,一次性腐蚀掉。创作者巧妙地将社会心理以一场比赛展开分析,节奏上略显缓慢,人物刻画也不是很细腻,但仍旧是一部很有想法的片子。
马拉松式舞林大会,不仅参赛选手,对观众而言也是一种折磨。主要是他们早早看明白了影片想要表达的东西,可冗长剧情还在继续——除了最后疲惫到仿佛一群僵尸在蠕动唤起了另类迷影谐趣。片中有场戏,搭档联袂跑圈比赛,规则是不求第一避免末三,主持人一旁鼓噪:奋勇争胜代表了美国方式!最终包括简方达在内有头有脸的演员都过了关,甚至那位孕妇也没有落三……本来剧设此段是为了社会反讽,可这种“主要演员全部过关”的编排无意间暗合剧情形成自讽:在好莱坞只有奋勇争先混成明星,才不会让自己的角色被剧情半路淘汰!这难道不也是一种美国方式?……两星半
当比赛进行到焦灼的程度,参赛者沉迷其中,将其看作人生唯一的希望,对于女主而言,过去悲惨的回忆、在比赛中举办人表明了对她的不看好,她说自己从未成功过,这次也不会成功,未来也不会成功,因此她选择了死亡。当一个人在一个困境中当局者迷时,绝望让死亡成了她唯一的选择。一次无聊的比赛映射着社会压力与挣扎,如果说社会让一个人的内心如温水煮青蛙般腐蚀掉,那么这次比赛就是将社会浓缩,一次性腐蚀掉。创作者巧妙地将社会心理以一场比赛展开分析,节奏上略显缓慢,人物刻画也不是很细腻,但仍旧是一部很有想法的片子。
好喜欢~当成1932年纪录片来看的过去世界。经历了一种心情的变化,或许说一开始我还觉得wow舞蹈马拉松真是个全民运动,比奥运会只属于一部分精英的活动要亲民得多。但视角被选手的痛苦覆盖,是在大萧条下,人们为了钱豁出了所有,而观众乐与看到选手的狼狈,那才是他们想看到的(联想至血之游戏)。此外,记录一个影评“‘我厌倦了一直失去的时间。’一部关于驱动力、绝望、梦想、希望、绝望、荒凉的电影......关于生活......生活。‘也许整个世界就像中央铸造:在你出现之前,他们把一切都操纵了。’”
要素过多。60年代主题中的Violence, bleakness, depression, relentlessness, cheerful optimism...60年代剪辑中常用的快剪、慢动作、闪回等。印象最深的是Gloria被枪击倒下却和开头的马一样坠在草丛中,同时响起“California Here We Come”的背景音乐,讽刺着旧好莱坞的消亡。再说剧情,面对一场本就没有胜负的作秀,每个人都是棋子,身在其中且从不能掌控局面,但这却正是当时美国式的欺骗与隐瞒手段。
比赛让我想到《饥饿游戏》,孕妇让我想到《人体雕像》,自残程度和从头至尾的自杀情结让我想到《极乐大餐》。剪辑真的太好了。台词写得也好。这和看极乐大餐的时候是相似的感觉,呈现这种极致的折磨和忍耐的时候,我已经难以感受任何讽刺,我所能感受的只有一种惊愕:如果可以如此蔑视身体的痛苦,那蔑视背后又是什么样更大的痛苦在支持。故事的力量正在于这种痛苦是难以想象的。但这部比起极乐大餐有更美的场景,更给了静默的时间让情感被凝视。最后简方达眼睛里的泪啊。
真希望自己没有读懂这部电影,真希望自己没有看懂故事的结局,真希望自己没有经历过那段痛苦的日子。这部描写大萧条时美国社会矛盾的影片,正一步步在我们周围发生。资本来到这个世界,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在资本的压榨下,我们不仅被剥夺了时间和健康,更被剥夺了希望和坚强。每一个走向深渊的灵魂,背后都有一段不堪回首的血泪史。惟愿未来的世界,没有996,没有007,没有压榨与摧残。
最后一场十分钟双人竞走比赛,混合使用了大量主观镜头,是本片最接近潜意识外化的段落。赛况激烈之时还穿插了一分钟升格拍摄,发丝飞舞表情扭曲,已经抵达身心奔溃的临界点;此时环境音被欢快优美的三拍子舞曲取代,建构出无与伦比的视听复调性。像悬挂在场上令人眩晕的巨大银色闪球那样的梦境。
一场马拉松舞会的举办,同时也是一场逐次屠杀的盛典。组织者作为上层统治者、规则制定者,他们依靠划分强弱群体、有序增强外部环境的刺激和折磨,依次淘汰了渐弱的底层个体,分解了他们的团体意识,击溃了他们的意志。本质上是强者对弱者的剥削压榨和杀害,一场场竞赛让人胆寒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