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人约巴黎 埃里克·侯麦
三段发生在巴黎的爱情小故事,尽管启用的演员都很年轻,但看上去都有侯麦的味道。其一描述女孩怀疑男朋友欺骗她,于是打算在咖啡馆跟一名陌生人约会,岂料到达后发生了意想
三段发生在巴黎的爱情小故事,尽管启用的演员都很年轻,但看上去都有侯麦的味道。其一描述女孩怀疑男朋友欺骗她,于是打算在咖啡馆跟一名陌生人约会,岂料到达后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情况;其二描写一对男女在公园相遇,迅速相恋拥吻,并打算假装游客住进旅馆,其实女孩已有男朋友,一个意外发生 改变了两人的计划;其三描写一名小画家在咖啡馆约了一名瑞典来的游客,但偶然在博物馆门口遇上一名女子便一见钟情展开追求,不料她却是一名有夫之妇。
《人约巴黎》下载观后评论: 爱情在《人约巴黎》当中是道德的化身。专注两性话题的侯麦大师以三幕剧的形式讲述了这样一个道理:背叛爱情的人必然受到道德的谴责与惩罚,而破坏道德的人也必然遭到爱情的玩弄和遗弃。因此第一个故事是这部论文电影的核心论点,第二和第三个故事分别作为后一句和前一句的论据。毕加索那幅名为《母与子》的画像不仅暗示了两性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同时也是本片绝妙的神来之笔。倘若有谁对于自己情感生活里遇到的挫败感不能释然,那么不妨来看看侯麦的电影。洪尚秀显然是这么干的,所以他也能拍出《夜与日》来大肆挖苦这些企图逃避道德大胆偷情的男女。个人甚至觉得,正因为巴黎的存在,才允许了法国人拥有如此自由的恋爱观。相比恋爱男女,侯麦这里的主角其实是巴黎本身。
今晚在中国电影资料馆江南分馆看的,三个约会恋爱的故事还挺有意思,简略为渣男们和渣女的故事,就是字幕有点烂,以及串场的歌手有点难听……没想到自学多邻国塑料法语 也能嫌弃B站和资料馆的版代片字幕翻译Visiter un musée, aller à un spectacle...翻译成要么画廊,要么展会,因为这一句是我日常干的事情:参观一个博物馆,去看一个演出。博物馆翻译成画廊就算了,演出翻译成展会,脑子是有问题了。之后画油画不用素描(打底),被翻译成“只会画不会绘”,经常看展的人肯定知道这样的操作。影迷群说,侯麦的电影比较文艺,台词可能文绉绉的。我只能说“只会画不会绘”,这叫狗屁不通。
三段发生在巴黎的爱情小故事,尽管启用的演员都很年轻,但看上去都有侯麦的味道。其一描述女孩怀疑男朋友欺骗她,于是打算在咖啡馆跟一名陌生人约会,岂料到达后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情况;其二描写一对男女在公园相遇,迅速相恋拥吻,并打算假装游客住进旅馆,其实女孩已有男朋友,一个意外发生改变了两人的计划;其三描写一名小画家在咖啡馆约了一名瑞典来的游客,但偶然在博物馆门口遇上一名女子便一见钟情展开追求,不料她却是一名有夫之妇
好有趣的三个故事,由“偶然”引发种种情感变化。人与人的关系复杂又简洁,丈夫与情人可以同时存在,但也可以同时消亡;前一秒还陷在尴尬的三角关系里,下一秒就一拍两散,到此为止;两头欺瞒,最后竹篮打水。生活在巴黎的男女们游走在各种关系里,爱情可以连绵数月,也可以在瞬间结束,真是有趣。男士们的各种嘴脸也是可笑又真实,见色起意,心猿意马,自大骄傲,最后两手空空。没有爱情,只有巴黎。
巴黎永远是巴黎,侯麦永远是侯麦。三段式的小品电影,以意外、偶遇和巧合串联起复杂的情感故事和形形色色的男男女女。矛盾是必然的,但是如蜻蜓点水般掠过巴黎公园上空。每一个女主角都好看得要命,自信、松弛且独立,像是最最最成熟的一口葡萄酒的余韵,男人们在他们面前变得软弱而不知所措,变得仓惶而无味。人约巴黎,而巴黎就在混乱中安静注视着他们,在每一个蒙马特的秋天。
第十二部侯麦,却是在资料馆的第一部。最后一排山顶座,熟悉的色调和法国少男少女在大荧屏上呈现得极致。看完我和友说最喜欢第二个故事,如此狠心得明目张胆甚至一开始就逾越道德之外的女孩只会让我疯狂爱上,这也是我喜欢这部胜过“道德系列”的原因,道德本身已不属于探讨的范畴。友说《春天的故事》有一股美式气味,而在这部里她看到了真正的法国。
电影中的角色们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经历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冲突和妥协,逐渐认识到爱情需要在现实中融合和演化。通过揭示城市生活中的欺骗和真相,影片探讨了真实与幻想的交织,展示了幻想与现实之间的对立与融合,以及爱情与城市生活中的理想化与现实化之间的张力。这种呈现使得观众对于现实与幻想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侯麦电影里永远充斥着若干花心男女,以及一个理智、成熟到不可思议的女性;前者是现实的写照,后者是理想的投射。潜伏在背后的男凝视角是一群女人围着一个男人,而不是一群男人围着一个女人。双重性别偏向的设置可以同时讨好所有人。轻松、惬意、幽默,恰到好处的情欲表达;但是爱情从中被缩减成利益纠纷式的博弈。
凑上来搭讪的男子是瞄准了自己的美貌还是钱包,假装是城市的游客要逛的是公园还是墓地,跟随自己进入画室欣赏了自己的才华还是窘迫。巴黎的每张咖啡桌都见证了偶遇与错过,每把长椅都承受过激情与冷漠,每间画廊都容纳过尾随与分别。偷钱的人也会偷心,扮游客时也在扮情人,尾随别人的时候也丢了自己。
最喜欢第二个故事:走走停停,从公园到公墓,在祭奠死者的树上荡秋千,扮演游客,做人群中唯一一对情侣;我在替我自己着想——在男友家附近背叛他让我羞愧;情人是男友的影子,同生共灭。画家说 如果巴黎变得洁净,我将不再描绘它,我喜欢这里含混不清的色彩;在风景前 我是照相机而非摄影师
影片通过角色们的爱情故事,电影揭示了爱情的复杂性和困难,以及城市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然而,影片也传达了一种希望和温暖的情感,展示了爱情在都市环境中的力量和可能性。侯麦对于爱情的描绘既真实又浪漫,他通过角色的经历和情感表达,探索了爱情与城市生活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织。
爱情在《人约巴黎》当中是道德的化身。专注两性话题的侯麦大师以三幕剧的形式讲述了这样一个道理:背叛爱情的人必然受到道德的谴责与惩罚,而破坏道德的人也必然遭到爱情的玩弄和遗弃。因此第一个故事是这部论文电影的核心论点,第二和第三个故事分别作为后一句和前一句的论据。
伍迪艾伦《爱在罗马》与其有相似之处,二者都采取这种单元短剧综合体的形式,都富含着知识分子独有的小资情调的文艺,以及小品式的幽默。所不同之处就是两座城市所散发的气质,罗马热情瑰丽,巴黎则自由浪漫;实则两个迥然的城市风格,恰恰也很好地体现了两位导演风格的差异。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