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女收藏家 埃里克·侯麦
艺术品收藏家艾德琳(帕特里克·波查 饰)来到朋友丹尼尔( 饰)的海边别墅度假,在这里,他遇见了漂亮的女
艺术品收藏家艾德琳(帕特里克·波查PatrickBauchau饰)来到朋友丹尼尔(DanielPommereulle饰)的海边别墅度假,在这里,他遇见了漂亮的女孩海蒂(哈蒂·波丽托弗HaydéePolitoff饰)。丹尼尔告诉艾德琳,海蒂是个生活作风颇为开放的女孩,有许多个风格迥异的男友,艾德琳和朋友在背后戏称她为“收集男人的女人”。艾德琳崇尚健康、自然、克制的生活方式,这样的他自然瞧不起海蒂的放浪形骸,但同时,他发现自己又总是不经意的注意着海蒂,这个女孩的一举一动能够轻易的牵动他的情绪,并且,海蒂似乎对自己也心怀好感。没想到,海蒂选择的居然是自己的好友丹尼尔,这让艾德琳心里很不是滋味,他离开别墅回归到自己的生活,却仍然和海蒂保持着藕断丝连的关系。在法国这个热情浪漫的城市里,一对男女对待感情兜兜转转遮遮掩掩,艾德琳是否会成为海蒂的下一个“收藏品”呢?主演:帕特里克·波查 哈蒂·波丽托弗 Daniel Pommereulle Alain Jouf,女收藏家电影高清在线观看、迅雷下载。
《女收藏家》下载观后评论:
真的有意思,六个道德故事里基本上围绕的都是虚伪善变的男人们,他们以绅士艺术家自称,一边想为自己的欲望找一个发泄的窗口,一方面又要伪善地去为自己正名,为什么自古以来只有“当了婊子立牌坊”这种对女性的污名化,而男人这样做就是风流倜傥,就是艺术家的风范,就是从头到尾为自己行为的正名和辩解?到最后真的有点看不下去了,都是什么乱七八糟扯了吧唧的男人内心独白,总是在想方设法为自己开脱,总是去说是女人在引诱他们,女人是心甘情愿快乐的,而他们不过是被引诱的一方,随着对方沦陷,为自己的道德困境逃避找理由,要不是冲着法国自然风光太美了,女主的侯麦系衣服搭配得太好看了,真的分分钟都有关了的冲动。还有侯麦老头子也不知道怎么想的,或许六个道德故事是为了讽刺小资阶级的男青年吧,但是镜头一直特写女主有性意味的部位几个意思

前一阵重看,还是很困惑。Adrien在我看来是个臆想狂,而整个电影在展示的是,臆想是一种将自己的欲望和对欲望的认知向外投射的方式。相较于欲求真正的无所事事,Adrien更像是在欲求自己欲求如此;相较于不屑于欲求Haydee,Adrien更像是在欲求自己不屑于为Haydee所吸引。他通过制造观念与生活方式上的对立来证明自己不应当并且不为Haydee所动。可是Adrien荒诞的地方在于,他无法控制自己不去有所行动,例如他十分用力地忽视Haydee对自我认识的表达,用力地建构一套Haydee行动与动机的理论。他坚信自己比Haydee了解Haydee,并将自己对自己的理解至于不可错的位置。而事实上他并不一定比他自己致力所反抗的那样被Haydee吸引,也不一定如自己为自己计划的那样真的需要无所事事。

4.5自视清高的男人无法对一个“下贱”的女人视而不见。所以阿德里安布置了两场牌局,第一场为插缝而入,企图利用丹尼尔的荒谬性格给海迪留下伤疤。自己好以“安慰”之名暂放道德。可惜他高估了丹尼尔的威力,也轻视了海迪,反倒使得自己无法自拔。第二场为坦率而出,想利用萨姆的金钱构建不纯洁的男女关系,使自己从心底里“恶心”海迪。然而他们都是收藏家,双管齐下,打得他自尊自信荡然无存。“可遇之时不可求。”海迪对爱情的态度显然豁达的多,真正的收藏家为了获取珍宝从不怕等。而看似谦逊实则傲慢的道德人士在挫折过后甚至无法自愈,只得灰熘熘的跑去最开始他严辞拒绝的计划里。“他不是畏惧道德,是不可一世。”而道德也有短板,有时若想追求幸福,则必须放下道德的可笑假面。

减法 孤独 虚无 被动 矜持 假道德 vs 加法 戏剧性 不确定 主动 行动 享乐 好奇 真实(前者看来是低级庸俗无知)手持 推摇 长镜头 捕捉最真实细微的状态侯麦首部彩色片&首部剧情长片。侯麦最早的代表作色彩调配就如此和谐美丽,每一帧皆可入画,温暖而怡人,本片也是金牌摄影指导Néstor Almendros掌镜的首部长片,不少场景都拍摄于一天中的“魔幻时刻”,残阳余晖下的柔美自然光让人无法不沉浸其中。永远的暖阳、海滩、乡间别墅与换不完的美丽服装。也许人要接纳自我真实欲望,否则就会像那个被刀片包围的油漆罐,最后连成为“藏品”的资格都没有对外表与内在的探讨;看书:堂吉柯德、卢梭、德国浪漫主义

8.3/10.0从内容和哲学性的角度上来说我并不喜欢《女收藏家》,但是它却是候麦文学“电影化”做的最好的一部。第一部分的描写在海岸边寥寥的镜头一笔带过,和聚集于影像中的现代艺术和无义对话,几个看似冗余的定格镜头,凝结了小说中的千言万语。也许是原作之中人物的塑造欠缺,演员的表演使得形象鲜明了许多。值得一提的是色彩和服装的候麦式美学,在合理的构图的加成下,体现远大于“六个道德故事”系列的任何一部彩色影像。序章的设置很巧妙,看得出来候麦已经对叙事结构有了一定的思考,而不是简单的时间推进的记录。

行为和言语始终并存与两个维度之中,幻想和现实并无交集。永恒的辩解、自我打趣和道德的自我定义,让男人在自我封闭的孤高之中小心翼翼的伸出触手。Prologue II,包围着锋利刀片的油漆罐,让我想起表面覆盖着毛皮的餐具。功能在实现的前一秒悬停,锐利的对比让人反胃。伪装成盔甲的刀片让别人无法接近,根部也刺痛在自己的肉体中,这是牺牲自己的保护机制,越是接近就越是两败俱伤,所以只得装作道德高尚、云淡风轻。

傲慢的男人故作姿态的诱引,在道德观不被破坏的区域里玩弄爱情的权谋,将欲望动机矫饰了一套哲学层面上的金光,相当伪善了。如此的优越感和自以为是的谦虚,(大概是艺术/哲学知识份子的通病)又在欲望和道德间左右摇摆,渴望占有不被他们占有的东西(——英雄主义式的男性情结,即征服和捕猎的欲望)。女孩反而是最天真的,因为她毫不摇摆,目的明确地寻找爱情。「当我乞求时,我趾高气昂。」
漫长虚度的夏日,奔放散漫的海迪寄住在丹尼尔家中,每天更换的男子像是海迪衣柜里的衣服,阿德里安与丹尼尔一边嘴上说着道貌岸然的话,一边想要得到海迪;阿德里安的极度自恋与虚伪的道德认同,令人作呕。就好像是男人在嫖妓后,一边想要重温旧梦,同时还在劝说着妓女从良一般下流,影片一直借阿德里安的旁白讲述对女人的价值认同,片名“女收藏家”更像是一种反讽,让男性羞愧难当。
自由还是束缚?永远没有定论。也许认真思考这个问题的人,就输了。让我想起《春光乍泄》的台词“原来寂寞的时候,每个人都一样”。那些独白(或者说是旁白)来解读剧情,这种叙事方式也是够复古的呃,权且当做是一种风格吧,有了“我”的喋喋不休,即那些“形而上”的独白,这部电影才显得那么具有思辨性吧。而影像又使这种形而上的东西具象化。
7.5 侯麦在该系列都是以男性视角来描述故事,这到目前为止的三部无不流露出男性的“伪善”。男人总是鄙视开放的女人,责骂她们的轻佻,但男人最终却深陷自己营造出来对自己对那女孩的喜爱,与开始那高大纯洁的伪善表面形成颇有意味的讽刺对比。男人刻意的在感情关系中半遮半掩,试图满足自己的占有欲,但随性的女人终是感情的最后赢家。
无力去深究侯麦在电影中对男女情爱、占有与被占有(或者说....收藏?)的分析,耐着性子看完已经够累人了......电影就文本层面而言较为优秀,但是整部电影的镜头过于零散,最终成片居然有了PPT的质感。男主角居高临下的态度与一直逼逼叨叨的旁白实在是令人厌烦(更令人光火的是他的旁白与人物对白形成的勾连并没有显得太高明)
真的喜欢她中间那句,面对男主角对她轻慢的羞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快乐。”前半段觉得不过是一个长得不美又放荡的女孩,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多男人甘愿沦为她的收藏,后面才真的明白原来纯真,复杂,放肆,性感,看的通透,漫不经心,难以捉摸,可以如此和谐地体现在一个女孩身上。最喜欢她漫不经心的眼睛和很少开启却总语出惊人的嘴唇。
侯氏道德故事中经典360度反转。自诩自由的中产男兜兜转转经历一系列内心道德挣扎后归心正宫的整体框架依旧没变。片子整体上有点难懂,可能如果没有后十分钟的话会感觉有些不知所云。嘲讽的力度并没有后几部嘲讽已/未婚夫的力度强。这可能也隐约表达了知识分子直男进入越稳定的关系内心异化程度也随之增加的观点(都是我瞎推的)。
详情